如何看待““红包”和“官帽””问题 ?更新时间:2014 年 04 月 03 日 文章来源:互联网时事评论背景: “当干部不能收红包,收红包就要丢官帽,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绝不手软”,4 月 1 日,江西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周泽民在与网民在线交流时如是表态。(据 4 月 1 日中国新闻网)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红包”和“官帽””问题 “作业免签”之所以引起争议,不仅因为这是国内长期形成的“教育惯例”,更在于它是家长对接学校教育的重要途径。在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往往意味着赢得一个更高的起点。正因此,学校教学举措的任何细微变化,都足以挑动家长的敏感神经。 签字是为了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同时起到督促作用,但更关键的是要促进孩子养成自主学习习惯。签字并非目的,而是引导家长更多关心孩子的教育和成长。从这个意义出发如果僵化执行“作业签字”、逢考试作业必签,非但会加重家长负担,也容易走向形式主义,背离教育本义。 家庭教育不只是课程作业,不应仅强调监督、管控。“作业免签”呼唤父母用心施教在签字之外,能够做的其实还有很多。 “清生廉,廉生威。”从古至今,但凡是被老百姓称道的好官,一定都是清正廉洁、大公无私的清官。为官清廉,就不会被金钱名利所诱惑,就不会沦为利己主义的傀儡,就能真正做到“无欲则刚”,把手中的权力用好,真正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正因如此,古人把“廉、正、清”当作为官三要。我们党的权力来自于人民,自然要服务于人民。领导干部手握公权,若是以权谋私、中饱私囊、贪污腐败,以至于把权力改姓“私”,那么就严重背离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然而,无论官场的大环境如何风清气正,在个别地方总会存在一些腐败的“微生态”,总会有一些官员经不住物质诱惑,将手中的权力异化为谋私的工具。在他们眼里,“官帽”就是“金元宝”,本就该给他们带来荣华富贵。于是,在他们看来,利用权力“服务他人、获得好处”也就显得理所应当,利用“官帽”获得“红包”的现象也就常有发生。权钱交易、贪污腐败的行为,非但有损公平正义、损害群众利益,更会导致群众意见很大怨声载道,严重损害着党员干部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事实上,腐败“微生态”之所以能够存在,“官帽”和“红包”之所以能够共存,其根源就在于部分干部权力观的异化。除此之外,监管不力、追责滞后等原因,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