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环保”问题 ?更新时间:2014 年 07 月 26 日 文章来源:互联网 时事评论背景: 近几个月来,国家打出一系列“微刺激”组合拳,例如定向降准,支持棚户区改造,鼓励发展新能源项目,加速推进铁路、公路、水利等工程建设。各地也开始加大投融资力度加大相应领域的项目建设力度,对于缓解经济下行压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环保”问题 “作业免签”之所以引起争议,不仅因为这是国内长期形成的“教育惯例”,更在于它是家长对接学校教育的重要途径。在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往往意味着赢得一个更高的起点。正因此,学校教学举措的任何细微变化,都足以挑动家长的敏感神经。 签字是为了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同时起到督促作用,但更关键的是要促进孩子养成自主学习习惯。签字并非目的,而是引导家长更多关心孩子的教育和成长。从这个意义出发如果僵化执行“作业签字”、逢考试作业必签,非但会加重家长负担,也容易走向形式主义,背离教育本义。 家庭教育不只是课程作业,不应仅强调监督、管控。“作业免签”呼唤父母用心施教在签字之外,能够做的其实还有很多。 此次“微刺激”并非不分行业的全面刺激,部分刺激措施同时也是改革和调结构措施。“微刺激”的目的应该是激活经济发展的正能量,不能为了增加 GDP 而不顾生态环境,比如不能把资金往重化工大项目、甚至是高污染高耗能大项目上一投了之。 但是,确有个别地方打着稳增长、惠民生的旗号,通过乔装打扮或偷梁换柱的办法,让本该淘汰的落后产能重新上马;通过降低环评门槛或“先上车后补票”的办法,引入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把调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抛在脑后。 发展是硬道理,“硬发展”却没道理。通过“硬发展”来解除环保约束或降低环保要求 ,虽然能够获得短期经济增长,取得一时的明显政绩,但加大了长期环保压力,留给继任者的是“黑色遗产”,也会影响公众的民生福祉。 当经济增长放缓时,就悄悄松开环保“闸门”;当环保压力加大,节能减排目标难以完成时,就临时抱佛脚,采取拉闸限电等办法,这种随便拿捏、摆布环保的做法,实际上是将领导意志、地方利益凌驾于环境法律、法规之上,对生态环境破坏力极大。 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长期性、艰巨性,需要付出持续不断的努力,扎扎实实地推进。环保工作断断续续,环保力度时轻时重,只会不断加大环境压力,不仅不能减少污染存量,还会持续增加污染增量,最终导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