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培训中心””问题 ?更新时间:2014 年 08 月 01 日 文章来源:互联网 时事评论背景: 近期,中央纪委率先发出通知,部署开展纪检监察机关自建培训中心摸底自查。通知要求重点自查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后,利用培训中心公款大吃大喝、休闲娱乐、超标准接待等奢侈浪费行为。(据 7 月 29 日人民网 7 月 29 日 )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世界警察””问题 “作业免签”之所以引起争议,不仅因为这是国内长期形成的“教育惯例”,更在于它是家长对接学校教育的重要途径。在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往往意味着赢得一个更高的起点。正因此,学校教学举措的任何细微变化,都足以挑动家长的敏感神经。 签字是为了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同时起到督促作用,但更关键的是要促进孩子养成自主学习习惯。签字并非目的,而是引导家长更多关心孩子的教育和成长。从这个意义出发如果僵化执行“作业签字”、逢考试作业必签,非但会加重家长负担,也容易走向形式主义,背离教育本义。 家庭教育不只是课程作业,不应仅强调监督、管控。“作业免签”呼唤父母用心施教在签字之外,能够做的其实还有很多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地方与部门打着培训的幌子,利用手中的权力,择地兴建功能复杂、设施齐全的“培训中心”。功能“娱乐化”,环境舒适化,让培训中心成了休闲、疗养的中心。其中一个直接原因就是他们用一道大门、一道围墙谢绝了外来客,因此也隔绝了外部的监督。 大家都知道,现在一些领导干部已经不敢在对外营业的娱乐场所或酒店,莺歌燕舞、大吃大喝,因为这些地方老百姓可以出入,能够曝光你的车牌,甚至直接曝光你的模样。于是,这些干部转入了地下会所,现在地下会所被整顿以后,又转向了培训中心,这里俨然成了他们最后一个“避难所”。 要整治培训中心里面的歪风,就要像整治会所里的歪风一样,强制其开门迎客,如果不开门就干脆让其关门。这种开门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老百姓可以自由出入,山水园林、花鸟鱼虫老百姓也可以进去赏一赏,让那些找清闲的官老爷们“闹心”一下。二是愿意自己掏腰包的也可以入住,不能让住在里面的干部有特权意识、有特供服务,这样一来他们自己觉得索然无味,以后能不搞的“培训”就不搞了。 如何让培训中心开门或关门,还有一些技术上的讲究。前提是要发动群众,让群众将那些“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培训中心都找出来,不能让其成为世外桃源。关键是要依靠职能部门。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