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名师点解 史地政)2014高考历史一轮 第20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

(名师点解 史地政)2014高考历史一轮 第20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_第1页
1/13
(名师点解 史地政)2014高考历史一轮 第20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_第2页
2/13
(名师点解 史地政)2014高考历史一轮 第20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_第3页
3/13
第 20 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考点清单]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2.“斯大林模式”。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知识图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2.新经济政策史论共识 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历史的必然,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易混易错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试图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来发展生产力,着眼点在于生产关系的变革,结果忽视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新经济政策则首先将着眼点放在了发展生产力上,以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整体把握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3.斯大林体制归纳总结关于斯大林模式(1)形成:工业化运动、农业集体化运动、1936 年宪法的制定。(2)特征:经济上——高度的计划性;政治上——高度的集权化。(3)经验教训:国家按计划宏观调控经济,使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为筹得工业化资金牺牲农民利益,挫伤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史论共识斯大林体制的最大问题在于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完全排斥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不利于提高个人和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但不能全盘否定,它在苏联建国初期适应了生产力水平,并被西方国家借鉴,在应对经济危机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二、苏联的经济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12.勃列日涅夫改革 3.戈尔巴乔夫改革易混易错 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导致苏联解体。知识图解三次改革的侧重点基准考点一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主题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史料 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征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严格地计算和平均分配每一磅粮食,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存和战争,而且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真正的主要的门径”。——列宁起草的俄共八大通过的党纲[信息解读]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苏俄领导人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意图是试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主题二 新经济政策视角 1 实施的背景视角 2 新经济政策的特点与作用(1)特点2① 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② 允许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③...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名师点解 史地政)2014高考历史一轮 第20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