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破译“藏北地书” 青藏高原被人们称为“世界屋脊”“第三极”,其实它是从古地中海中缓缓隆起形成的。这场沧海桑田的巨变让很多古老生物被埋藏在青藏高原的地层之中。色彩艳丽、层层叠叠的沉积地层记录了丰富的地质信息。“岩层的颜色与当时的气候环境有直接关系①。紫红的岩层是粉砂岩、泥岩,代表了干旱炎热的强氧化气候环境;黄绿色岩层是泥岩、页岩,代表了冷凉还原的气候环境;而深灰色的岩层是页岩和油页岩,富含有机质和大量动植物化石,代表了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这三种岩层从下往上循环往复地堆积,目前露出地表的地层就有 12 个循环之多,它的沉积结构属于明显的湖相沉积,但这些地层并没有埋于地下而是露出地面。 在一张航拍图中,一个巨大的“V”字清晰地镌刻在大地上。它的两条边也是由一系列三种不同颜色的地层叠加而成的,褶皱形迹被完美地展现了出来②。从空中俯视,这个“V”如同一个巨大的胜利手势。 古生物科考队在青藏高原的伦坡拉盆地,发现了保存完好的迄今为止最古老的攀鲈鱼化石,从现代攀鲈鱼类的分布区可以看出,攀鲈鱼类大多生活在撒哈拉以南非洲中西部的热带平原和雨林地区,以及南亚、东南亚的热带地区③。素养①——区域认知:简析该地岩层颜色各异却又呈规律性重复分布的原因。【探究提示】古代,这里曾经是一个湖泊,湖盆底部的泥土经过长时间的压实、固结形成不同颜色的岩层。藏北地区的气候环境经历了由干旱炎热到温暖湿润的多次周期性变化,导致岩层呈规律性地重复分布。素养②——综合思维:简述“V”字形图案的形成原因。【探究提示】地壳运动导致地层褶皱;该地植被稀少,土层薄,岩层完全暴露在地表;岩层本身色彩鲜艳。素养③——人地协调观:西藏化石中的攀鲈鱼与现在的攀鲈鱼是近亲,但却远隔重洋,据此推测攀鲈鱼类的演化历程。【探究提示】古代,伦坡拉盆地地势较低,温暖湿润,大量攀鲈鱼在此生活;随着地壳抬升,气候变化,攀鲈鱼逐渐由青藏高原借道印度再扩散至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