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相关概念的阐释1.1 非主流内涵“非”,原为单纯的否定前缀,“非主流”一词在中国,最早为“主流”一词的否定式。后因外来文化的流入,逐渐有比主流更深的内在含义,并随着各种文化在中国的不断融合,逐渐从最单纯的泛指外来文化、价值观,演变为了对“异类的、常人所不能接受的”文化的总称。 从字面意思理解,“非主流”指不是主流,非主流是主流逆向思维的产物。从宽泛意义上理解,主流代表了为大多数人接受的文化、价值、法律规范等。非主流的意义则在于对主流的背离与疏远。 “非主流”(Non-mainstream)一词出现的时间并不长。[1]关于“非主流”一词的起源,现在尚无权威的阐释,也无学术资料可以考证,据百度百科词条记录,有两种说法:一说来自日本的词汇;[2]另一说是非主流是主流的否定式和逆向思维,指不盲目跟从主流,另类、个性。从这个角度出发,非主流是相对于主流而存在概念,指不属于主流的事物。“非主流”,它起源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后,当时整个英国经济萧条,失业率日创新高。非主流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诞生的。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当时英国社会中的一些有志青年十分不满英国社会现状,他们一改英国传统的绅士作风,而是直接将内心的生气与不满控诉,这也就是“非主流”的雏形。早期的“非主流”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只是英国一种宣泄心中不满的方式。没有任何的含义,这些“非主流”族们随遇而安,到达一处地方就通过歌曲的形式控诉社会的黑暗,政府的无能,这在当时被英国上层人士所不容,认为他们是异端分子,与社会格格不入。但当时“非主流”一族的主要意图是要让社会正视它存在的弊端,而不是冷漠的忽视。非主流能够代指一切和“主流”相对的事物,即同时期的同类事物中,只被少数人认可的。“非主流”一词多被用来描述社会和文化现象,也被大众用在科学领域中。作为抽象的概念,它很难被具体的定义,也没有普遍和一致的认识,关于它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1.2 大学生非主流行为内涵 大学生非主流行为,是指大学生群体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以及其它活动中直接或间接表现出来的与主流社会要求和期待不一致的新型行为模式。毋庸置疑,这种新的行为模式虽给大学生行为注入了新活力和新元素,但也带来了一些困扰和质疑。因此, 有必要从理论高度上理析和概括大学生非主流行为的形态特征, 追问其价值, 进而探究和把握其本质,从而引导大学生非主流行为健康进展。大学生行为以是否符合社会要求和期待为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