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 跨学科实践:制作望远镜(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提问】科学家利用巨大的天文望远镜接收来自遥远星系的信息。通过分析这些信息,人们对宇宙了解得越来越深入了。你能根据透镜成像的知识,自己制作一个望远镜吗?或许你能用它作出新的发现呢!思考问题,进入情景。学习新课 一、制作望远镜年级八年级授课时间课题5.5 跨学科实践:制作望远镜教学目标1. 了解望远镜的基本结构和原理。2. 经历制作简单的望远镜的过程。3. 了解望远镜的发展历程,体会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生活的影响。教材分析望远镜是光学仪器研究和使用过程中的一个飞跃,它使人类对广阔的宇宙空间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一节内容在课程标准中没有具体要求,它是前面所学凸透镜成像知识的扩展。学习望远镜的知识,制作望远镜,可让学生加深对凸透镜成像原理的理解,了解科学知识的应用,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本节教材从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前辈利用望远镜来观测天空入手,选取人类探索宇宙的一些重大活动,简述了人类探索太阳系和宇宙的历程。至于探索宇宙的更多的事例,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报刊、网络等进行查阅,以培养他们通过各种公共信息资源收集资料的能力。学情分析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对望远镜有了解,但是对于望远镜原理学生还很模糊,在理解上有些困难,特别是对二次成像理解起来有难度。为了克服本节学习障碍,能完成学习目标,须重视学生的动手探究活动。教学重点1. 望远镜的基本结构和成像原理。2. 会制作望远镜模型。教学难点望远镜的成像原理。教学器材望远镜、不同焦距的凸透镜两个,制作望远镜所需材料。多媒体 ppt,包含视频:《模拟望远镜》、《望远镜原理》、《自己动手制作望远镜》等。望远镜种类很多,其中一种是由两组凸透镜(开普勒望远镜)组成。1. 探究望远镜的原理【实验器材】两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实验步骤】① 先用一个凸透镜(焦距大的)观察窗外远处的物体,注意成像情况。② 再用另一个凸透镜(焦距小的)观察上面得到的物体的像,注意成像情况。③ 将两凸透镜的位置对调,再观察远处的物体,对比两次成像的大小。【分析论证,归纳结论】① 将焦距较大的透镜放在焦距较小的透镜前面,观察物体,物体成倒立、放大的像,远处的物体看上去放大了。② 将两凸透镜的位置对调,将焦距较小的透镜放在焦距较大的透镜前面,再观察远处的物体,物体成倒立、缩小的像。【演示实验】——《模拟望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