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 21.1 现代顺风耳-电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信息传播的发展过程,初步了解电话是怎样把信息传递到远方的;2.了解电话交换机的作用; 3.了解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的基本区别。【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电话原理及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的基本区别。二、教学难点了解电话交换机的应用。【教学策略】1.我们的生活中,人们用上了传真、电话、手机短信、网络等多种手段来传递更丰富、详实、可观可感的信息。我们的先人只能在神话中向往“千里眼”“顺风耳”的神奇,现在几乎人人都是“顺风耳”—拥有手机,真可谓“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科技的发展令人叹为观止。2.“电流把信息传到远方”是本节的基础知识,通过指导学生对课本内容的阅读和小组交流,使学生知道,电话的基本构造是话筒、听筒,话筒、听筒的作用各是什么。为了完成通话,话筒和听筒之间要连接上一对电话线,这对电话线是电流的通道。此处强调是“一对”而非“一根”,甲 、乙两部电话通话时,甲的话筒与乙的听筒之间有一根电话线,乙的话筒和甲的听筒之间也有一根电话线。在构造上借助于什么东西来实现话筒和听筒的作用呢?课文中提到的话筒是碳粒话筒,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种类的话筒,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或到图书室查阅有关的资料,了解其他种类的话筒是如何工作的,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开阔学生眼界。3.初中生还仍然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变抽象的知识为形象的全员活动,就可以变难为易,深入浅出,使学生易于接受。【教学准备】PPT 课件、教学视频与动画、教学图片等。【教学方法】自学法、讨论法、讲授法。【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5 分钟)视频展示:用视频播放“5.12 汶川大地震”发生时的状况。图片展示提出问题:“5.12 汶川大地震”给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请问,地震发生初期,人们要想问候四川的亲朋好友,打电话可不可以?总结:地震发生后,所有的信号塔、基地台都被摧毁,不仅观看视频学生思考后回答。学生思考创 设 课 堂 情景 , 激 发 学生 的 兴 趣 和求知欲。电话不能正常使用,手机、电脑也都不能正常工作了。为了有效地抗震救灾,通信公司把车载信号塔和车载卫星接收器带到了现场,才暂时恢复了通信。那么,电话是怎样把信息传递到远方的呢?学生感到疑惑,引出新课。引入新课二、新课教学(约 30分钟)一、电话把信息传到远方教师简述贝尔发明电话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