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 课 “三言”——玉堂春【文本助读】一、作者名片冯梦龙(1574~1646),明代戏曲家、通俗文学家。字犹龙,别号龙子犹,又号墨憨斋主人。江苏长洲(今江苏吴县)人。他少有才气,和兄冯梦桂、弟冯梦熊并称为“吴下三冯”。他发愤著书,将主要精力贡献于搜集、整理通俗文学的事业上。在小说方面,他完成了《喻世明言》(旧题《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编选工作,还增补了长篇小说《平妖传》,改作了《新列国志》等;民歌方面,他搜集、整理过《挂枝儿》《山歌》两种民歌集;戏曲方面,他改定《精忠旗》《酒家佣》等曲本。他是中国文学史上在通俗文学的各个方面均作出了重大贡献的作家。冯梦龙还是一位爱国者,在崇祯年间任寿宁知县时,曾上疏陈述国家衰败之因。清兵南下,他进行抗清宣传,刊行《中兴传略》诸书。清顺治三年(1646)春忧愤而死。在思想上,冯梦龙敢于冲破传统观念。他提出:“世俗但知理为情之荡,孰知情为理之维乎?”(《情史》卷一《总评》)强调真挚的情感,反对虚伪的礼教。在文学上,他重视通俗文学所蕴涵的真挚情感与巨大的教化作用。他认为通俗文学为“民间性情之响”“天地间自然之文”,是真情的流露。他提出要“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表现了冲破礼教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特质。二、内容链接作者通过对爱情婚姻生活的描写,反映了新兴市民阶层对旧的封建传统意识的突破,对新的婚姻爱情观念的追求,提倡男女双方的相互尊重和平等,同时也反映了被压迫妇女追求自由幸福的强烈愿望,揭露了封建势力和传统礼教的虚伪与凶残。吏部尚书王琼之子王景隆(小名三官)遵父命到京城讨账,看到“处处胡同铺锦绣,家家杯斗醉笙歌”的景象,喜之不尽。又为“花街柳巷,绣阁朱楼;红袖邀欢,娇姿丽色”所迷魂,来到一秤金家,结识了“鬓挽乌云,眉弯新月。肌凝瑞雪,脸衬朝霞。……便数尽满院名姝,总输他十分春色”的玉姐。两人一见钟情,因为王景隆有钱,所以老鸨也是极尽奉承之能事,两人更是朝朝寒食,夜夜元宵,发誓白头偕老。但后来王三官钱财用尽,被鸨儿设计轰出妓院,又遭人抢劫,贫困交加,沦落到了讨饭度日的光景。这日王三官到关王庙烧香,不想碰到了一个熟人。节选的部分由此开始。三官在玉姐的资助下,得以回到家乡攻读,最后获取功名而得以刑部观政。且说玉姐自从上了百花楼,从不下梯。山西商人沈洪因慕玉堂春大名,特来相访。玉姐践诺誓言,不接待沈洪。而老鸨图沈洪的银子,设计把玉姐卖给了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