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素材1.第一个五年计划 指我国从 1953 年到 1957 年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它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计划所规定的各项建设任务,主要依靠我国人民的力量,加上当时苏联等国的援助,到 1957 年底胜利完成,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基本确定。在整个国民收入中,国营经济、合作经济和公私合营经济所占比重由 1952 年的 21.3%上升到 92.9%;建成了一大批重要工程,五年内完成基建投资额 550 亿元,新增固定资产 460.5 亿元,595 个大中型工程建成投产,初步铺开我国工业布局的骨架;工业总产值比 1952 年增长 128.6%,五年合计钢产量 1656 万吨,等于从 1900 年到 1948 年 49 年间钢总产量 760 万吨的 218%,煤产量达到 1.31 亿吨,比 1952年增长 98%;产业结构发生新的变化,在工业总产值中,工业产值所占比重由 1949 年的 30%提高到 56.5%,重工业比重由 26.4%提高到 48.4%。1957 年粮食产量达到 3901 亿斤,棉花产量达到 3280 万担,都超额完成计划。其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农业生产跟不上工业生产的步伐,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农业的发展。二是 1956 年出现全局性的冒进,造成国家财政紧张。三是社会主义改造过急过快,为以后相当长时间留下后遗症。 2.三大改造 即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又叫农业合作化运动。从 1951 年 12 月开始,党中央作出一系列决议,规定了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到 1956 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阶段后基本完成,全国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 96.3%。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 1953 年 11 月开始至 1956 年底结束,全国 90%以上的手工业者加入了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 1954 年至 1956 年底全面进行。党对之采取了“和平赎买”政策,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逐步将其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而且将所有制改造与人的改造相结合,努力使剥削者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3.人民公社化运动 是我国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