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教案”好 郭成杰 快开学了,学校又要检查教案了。教案其实不难对付,因为,我们发有两套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案,其中一套还是素质教育教案。但是,检查教案的事还是让很多老师感到痛苦——为了应付“查”,自己必须“抄”,因为抄得省心又规范。而抄来抄去,时间不少用,可对教学的作用不大。尤其是语文,因为教案按照一定程序和模式,把教学目的、教学步骤、教学方法、教学重点、教学用时全规定死了,上课时难免掣肘。如一篇课文,学生的理解可能和你预备的不一样,产生了争论,这本来可能是一个很好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契机,可是你已经有了完整的课时计划,你就会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忽略这种稍纵即逝的机会;即使不出岔子,老师也会因为教案很完整,于是按部就班地“沿着教案铺就的小路”走下去而忽略了自己的课堂发挥,导致课堂平淡无味。 我认为,这种教案模式有打破的必要。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一种新的教案思路,这种教案重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表现,忽略教学过程的规定与限制,因而具有了较大的伸缩性,我称它为“弹性教案”。下面是《诗经·卫风·氓》的弹性教案,它只有四个环节。 学生预习:结合课后注释预习,解决字词以及有关文学常识。上课时检查预习识记效果。 情节复述:要求学生把课文诵读一遍,然后思考两分钟,复述诗歌中的故事情节。提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结果等记叙六要素的运用;要求复述生动,最好补充一些细节描写和必要过渡性内容。为避免复述千人一面,可以允许学生自由发挥,甚至出现了不合情理的情况也不要纠正。但记叙的六要素要清楚。在这里教师应该准备好自己对情节的基本理解,甚至写成文字,给学生表述作一个示范。 课文翻译:接下来让学生对《氓》进行翻译。考虑到翻译的难度,可以提示以直译为主,难句不要求押韵。其实这中间暗含了激将的因素,一些诗歌素质较好的同学可能会“知难而进”,偏偏要释译得像诗歌。结果就是这样。 当然,自己也要准备一个像样的翻译。学生释译之后,我从学生的译文中选了一些比较好的进行表扬,详细指出其优点和不足。然后把自己的译文读一遍,供学生参考。 艺术探微:有些老师可能说,文言文教到能译应该达到目的了。但是,我认为《卫风·氓》的艺术成就也应该让学生明白。所以,在教学的最后阶段,我以女主人公的性情美为焦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自己也写了一篇鉴赏文章作为讲解的基础,并在课后贴在教室供学生讨论评阅。 这个教案有二个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