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高三历史:2.5《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素材(旧人教版)

高三历史:2.5《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素材(旧人教版)_第1页
1/7
高三历史:2.5《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素材(旧人教版)_第2页
2/7
高三历史:2.5《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素材(旧人教版)_第3页
3/7
第二章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第五节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素材乌桓 乌桓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亦称“乌丸”,东胡的一支。匈奴冒顿单于曾“大破东胡王,而虏其民人及畜产”,此后东胡人余部分别聚集于乌桓山、鲜卑山。迁至乌桓山(又作乌丸山,在今西拉木伦河以北)的一部,就以此为名。乌桓“俗善骑射,随水草放牧,居无常处”,“有勇健能理决斗讼者,推为大人”。西汉初年,他们“人众孤弱,为匈奴臣服,常岁输牛、马、羊,过时不具,则虏其妻子”。汉武帝元狩四年(前 119),卫青、霍去病率军击败匈奴,乌桓附汉。武帝把他们迁到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今河北省北部、北京市北部及辽宁省西部)安置,设置了护乌桓校尉管辖乌桓各部,并使乌桓为汉侦察匈奴动静。后来,他们逐渐经营农业。每年在上谷、宁城等地与汉人互市。建安十二年(207),曹操迁乌桓万余落于中原,还有部分留居东北,后渐与各地汉族及其他族人相融合。 鲜卑 鲜卑与乌桓同族,“言语、习俗与乌桓同”。汉武帝遣霍去病攻破匈奴左地后,迁乌桓于五郡塞外,鲜卑乘机向西南乌桓故地即西拉木伦河流域转移。当时,鲜卑仍受匈奴控制,常随匈奴寇抄北边。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后,东汉采取联络鲜卑、孤立北匈奴政策。鲜卑大都护偏何对汉表示归顺,进攻北匈奴左伊育訾部,“还辄持首级诣辽东受赏赐”。建武三十年(54 年),鲜卑大人於仇贲、满头等部落首领归汉,汉封於仇贲为王,满头为侯。永平元年(58 年),其他各部大人皆归汉。章帝元和二年(85 年),鲜卑与南匈奴、丁零、西域各族共同进攻北匈奴。和帝永元元年(89 年),汉将窦宪与南匈奴军大破北匈奴,迫使北匈奴远遁,鲜卑尽得匈奴故地,匈奴留在漠北的十余万落,“皆自号鲜卑,鲜卑由此强盛”。鲜卑社会也明显分化。部落贵族经常侵扰东汉北边诸郡。安帝永初年间,鲜卑大人燕荔阳至洛阳朝贺,汉赐鲜卑王印绶,允许鲜卑在上谷宁城(在今河北宣化)通胡市贸易,筑南北两部质馆,于是鲜卑邑落 120 部“各遣入质。是后或降或畔,与匈奴、乌桓更相攻击”。东汉桓帝时,檀石槐统一鲜卑各部,称兵 10 万,立庭于弹汗山仇水(在今山西阳高、河北尚义一带)建牙帐,他“南抄汉边,北拒丁零,东却夫余,西击乌孙,尽据匈奴故地”,控地“东西万四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东汉于熹平六年(177 年)出兵北击,大败而归。灵帝光和年间,檀石槐死,其后人争国,众遂离散。 夫余 夫余,前 2 世纪至公元 5 世纪活...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高三历史:2.5《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素材(旧人教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