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素材汉族统治阶级对内迁各族的奴役与剥削大抵匈奴族居山西西北部及陕西北部,氐、羌入居陕、甘内地,鲜卑族布满东起辽东西迄青海的塞外。他们都在“归附”的名义下,成群地进入中原地区。魏末晋初,少数族归附的最高数目,是“八百七十余万口”(《晋书·文帝纪》),这数字固然有些夸张,但也未必全没根据;八百七十余万口虽未必全部入居中原地区,但是入居中原地区的少数族人数,也不会太少。随着东汉王朝军事威力的衰落,鲜卑、乌桓人的进攻日益频繁起来,在这样条件下,东汉政府为了挽救军事上的颓势,不得不利用内附羌夷、附塞匈奴来作战。东汉王朝崩溃以后,方镇互峙,三国纷争,中原的割据势力,为了战胜他的敌人,又主动地招致了塞上少数族的内徙。如袁绍“抚有三郡乌桓,宠其名王,而收其精骑”(《三国志·魏志·乌丸鲜卑东夷传》序);绍子袁尚遣将与匈奴单于连兵平阳(今山西临汾),以击曹操;曹操使太原乌丸王鲁昔屯兵池阳以备卢水胡;又徙武都氐五万余落于秦川,“欲以强寇弱国,捍御蜀虏”(江统《徙戎论》);诸葛亮远结鲜卑轲比能,“与相首尾”(《三国志·魏志·牵招传》),以扰曹魏北边;邓艾谋灭蜀汉,招鲜卑数万,置于雍凉之间,与汉人杂居(见《晋书·傅玄传》)。从此魏、蜀的军队,也就变成了一支各族混杂的部曲。不独董卓之众,“来兵皆胡羌”(《后汉书·列女·董祀妻传》),就是刘备、曹操的部队,也杂以“幽州乌桓杂胡骑”(《三国志·蜀志·先主传》);魏末郭淮部曲,更多“羌胡渠帅”(《三国志·魏志·郭淮传》注引《世语》);西晋灭吴之役,有骑督匈奴人綦母邪参加(见《晋书·匈奴传》);西晋以后,十六国迭相雄长,中原的军事组织大都由“戎晋”组合而成,更是不用说了。除了以部落武装形式有组织地移居中原之外,还有许多少数族移民,或因部落分散,归附后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或则由汉人把他们俘虏而来。这些移民的迁居内地,在当时简直是必需的。因为从东汉中叶以后,农民大量流亡,被迫脱离劳动生产;东汉统治崩溃之后,接着又是连年混战,中原地区残破不堪,农民不是被屠杀,便是在饥馑疠疫中死亡,天下不耕者二十余年,剩下来的编户齐民,仅及汉代全盛时期人口总数的七分之一。少数族的入居内地,正可以代替他们,弥补劳动人手的不足。政府只要入居中原的少数族人民能“家使出”(《三国志·魏志·郭淮传》),“输租调”(《三国志·魏志·牵招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