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第五节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素材 鞑靼 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也称达靼、达达、塔塔儿。开始,鞑靼为突厥统治下东北地区的一个部落。突厥政权崩溃后,鞑靼逐渐强大起来。辽、宋、金时期,鞑靼(塔塔儿)成为漠北地区的重要部落。蒙古兴起后,鞑靼与之为仇,后为成吉思汗所征服,遂融入蒙古族之中。元朝在中原的统治覆灭后,元顺帝北逃草原,史称北元。洪武二十一年 (1388),元顺帝之孙脱古思帖木儿为部下所杀,北元内部陷入混乱,蒙古分裂为三大部。其中,以和林(今蒙古国哈尔和林)为中心,活动于今鄂嫩河、克鲁伦河流域以及贝加尔湖以南地区的一部,称为鞑靼。后来,有些人也泛称中国北方各民族为鞑靼。 瓦剌 明朝时期,对西部蒙古各部的总称。元朝时称为“斡亦剌”,清朝时称为卫拉特、厄鲁特、额鲁特。明初,封瓦剌首领马哈木为“顺宁王”、太平为“贤义王”、把秃孛罗为“安乐王”。明英宗时,瓦剌首领也先曾统一蒙古各部,进攻明朝,俘虏了明英宗。后来,也先杀脱脱不花汗,自立为大元天盛可汗。1454 年,瓦剌内讧,也先被杀,瓦剌势力衰落。 漠北蒙古 漠北蒙古即喀尔喀蒙古。明末清初之际,喀尔喀蒙古主要为三大部:即土谢图汗部、车臣汗部、札萨克图汗部。清军入关前,喀尔喀三部就与清朝建立了臣属关系。1725 年,土谢图汗部中又分出了三音诺颜汗部,喀尔喀蒙古成为四部。1733 年,清政府设定边左副将军驻乌里雅苏台,统辖喀尔喀四部和科布多、唐努乌梁海二区。喀尔喀蒙古居于蒙古高原北部,所以称漠北蒙古,也称外蒙古。 漠南蒙古 即今内蒙古。漠南蒙古是元朝后裔分居之地。明末清初之际,皇太极招抚了漠南蒙古科尔沁、翁牛特、郭尔罗斯、杜尔伯特、扎赉特、克什克腾等部,打败了察哈尔部的林丹汗,使漠南蒙古臣服于清。 漠西蒙古 漠西蒙古明朝称为瓦剌,清朝称为厄鲁特蒙古。共分四大部:准噶尔部、杜尔伯特部、土尔扈特部、和硕特部。土尔扈特部西迁后,从杜尔伯特部中分出的辉特部列为四部之一。漠西蒙古游牧于现在的新疆、青海一带,四部互不统属。清初,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强大后经常裹胁各部发动叛乱。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都同厄鲁特蒙古的分裂势力进行了斗争。乾隆二十二年,最后平定了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的分裂活动。 准噶尔 准噶尔是漠西蒙古的一支,曾游牧于天山北路,后以伊犁为中心,势力达到天山南路。在清代,准噶尔部上层贵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