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第七节 明清时期的文化素材 心学 心学的代表人物是明朝中期的思想家王阳明。明初,朱熹的理学盛行。明中叶,社会动荡不安。王阳明深感“破山中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他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理学对立的“心学”。他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善”,主要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即恢复心内固有的封建道德观念,忍受封建统治的压迫。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是要人们接受“天理”;王阳明的“心外无理”“致良知”,则要人们恢复“天理”。恢复比接受来得容易,所以心学一出炉,就流行起来。 解缙 解缙(1369—1435),字大绅,江西吉水人。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进士,授中书庶吉吉,年少才高,为太祖所重。因上万言书,直陈政令得失,又代人起草奏疏,为李善长辩白,罢官,回原籍讲学。建文时召为翰林待诏。建文四年(1402),成祖即位,设内阁,与黄淮、杨士奇等共 7 人入阁预机务,官至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永乐元年(1403),奉命主持编修《永乐大典》,于永乐五年(1407)完成,很受成祖重视。因劝帝定储,为汉王朱高煦所忌。永乐五年,以“泄禁中语”“廷试读卷不公”谪广西右参议,改交趾。永乐八年(1410),入京奏事,适成祖不在京师,谒太子而还,汉王告其私觐太子“无人臣礼”,下狱,后在狱中被杀。著有《春雨杂述》《解文毅公集》。 《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类书。永乐元年(1403),明成祖朱棣敕命翰林侍读解缙主持编纂,参与其事者 147 人,第二年完成,初名《文献大成》。成祖认为采摘不广,记载太略,继命太子少师姚广孝(1335—1419)与解缙同为监修,翰林学士王景(1336—1408)等为总裁重修,于南京文渊阁开馆,参与其事者 2 169 人,以皇家图书馆文渊阁所收宋、元御府藏书为基础,并派员至全国征集经史子集释藏道经等,辑录先秦至明初书籍七八千种,于永乐六年告竣,更名为《永乐大典》,正文 22 877 卷,凡例、目录 60 卷,共 22 937 卷,装订成 11 095 册,约三亿七千万字。 《永乐大典》是百科全书性质的类书。举凡经、史、子、集、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等,无不统括在内,资料广博,为中国古代文化成果的宝库。全书体例按《洪武正韵》的韵母分列单字,按单字分类汇辑与这一单字有关的天文、地理、人事、名物以及诗文词曲等各项内容,即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