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二节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素材日本改变侵华战略方针1938 年 10 月,日军占领广州、武汉以后,由于战线太长、兵力不足、国内资源紧缺,特别是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广泛建立,严重威胁着日军后方,这就迫使日本帝国主义停止了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战略进攻,而把其主要兵力转向敌后战场,以巩固其占领区。我国的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对付长期战争的局势,在占领武汉之后,不得不改变其前一阶段的侵华的战略方针而开始其新的战略方针。它的新的战略方针表现为:(1)把军事进攻的主要矛头改为指向中国的抗日根据地战场;对国民政府则改为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2)一方面以“反共”的诱惑之词积极挑拨国共的关系,破坏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方面积极利用汉奸,扶持伪政权,“以华制华”,保持占领区。(3)积极掠取沦陷区的资源,利用中国的人力物力,“以战养战”。(4)在世界范围内配合德意法西斯轴心国家对英法各国施加压力,同时在争夺中国利益上,向英美表示让步,并作出反苏姿态,企图通过英、美、法等国转而压迫国民政府投降。近卫文近卫文(mó)(1891—1945),日本甲级战犯。东京人。1917 年在京都帝国大学法科毕业后,即以贵族院世袭议员身份参加政治活动,曾参加过巴黎和会。1933 年任贵族院议长。1937 年6 月第一次出任首相后,即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曾三次发表对华声明。1939 年辞职后转任枢密院议长。1940 年 7 月再次出任首相,创办了法西斯政治团体“大政翼赞会”。1941 年重组内阁,第三次担任首相。同年 10 月,因不敢承担发动太平洋战争之责任而让位于东条英机。1945 年日本投降后被定为甲级战犯,但未及审判,便于同年 12 月 16 日畏罪自杀。汪精卫汪精卫(1883—1944),名兆铭,号精卫,原籍浙江山阴人,生于广东番禺。1905 年在日本东京加入同盟会。1910 年因谋刺摄政王载沣在北京被清政府逮捕入狱。1911 年辛亥革命后出狱,主张对袁世凯妥协。1924 年参加国民党一大,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1925 年 7 月任广州国民政府主席,又任军事委员会主席。1927 年 4 月 5 日与陈独秀发表《汪陈联合宣言》,掩盖蒋介石的反革命活动。继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残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使大革命遭到失败。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一贯主张对日本妥协,与蒋介石共同推行“攘外必先安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