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中国近代文化第一节 清朝晚期文化(二) 素材 “史界革命”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资产阶级史学家为摆脱旧史学,构建新史学而提出的口号。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学的传入,欧美资产阶级的史学理论和方法陆续在中国传播,向中国传统的封建史学提出挑战。中国史学家逐渐接受资产阶级的史学理论和方法,放开了视野,打破了封建史学的沉闷空气。由于视野扩大,方法得力,新的史料不断发现,新的研究领域不断开拓。在史教救国思想的感召下,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史学家提出:“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悠悠万事,惟此为大。”1901 年,梁启超发表了《中国史叙论》;1902 年,他又发表了《新史学》。这是两篇前无古人的讨伐封建史学的檄文。在这两篇论文中,梁启超概括了封建史学的四大弊端,痛斥二十四史是“帝王将相家谱”、“墓志铭”,呼吁历史应该“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公理公例”,即研究历史要探求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梁启超还把进化论的观点,引入历史研究领域,提出历史发展不是一治一乱的简单更替,而是由低级向高级的不断发展,“应以过去之进化导未来之进化”。梁启超第一个树起“史界革命”的大旗,为构建中国资产阶级新史学奠定了基础。王国维、夏曾佑等人,也是“史界革命”的代表人物。王国维王国维(1877—1927),近代历史学家。字伯隅,又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他早年曾在上海《时务报》馆充当校对,后入东文学社学习日文及近代科学。1901 年秋,赴日本留学。回国后,他在南通师范学堂、江苏师范学堂任教,并编译《教育世界》杂志。1907 年经罗振玉举荐,任学部总务司行走。在此期间,他醉心于叔本华、康德等人的西方哲学,又潜心研究词曲。辛亥革命以后,他随罗振玉逃亡日本,专门从事甲骨文及汉简研究。他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殷周制度论》,是考古学与历史学结合的开创性著作。他的《宋元戏曲史》研究了封建社会无人过问的民间杂剧。1927 年,国民革命发展到高潮时,王国维在颐和园投昆明湖而死。他一生著作甚丰,其重要作品结集为《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张维屏张维屏(1780—1859),晚清著名诗人。字子树,一字南山,号松心子,广东番禺(今广州市)人。道光进士,官南康知府。他的诗歌《三元里行》、《三将军歌》,激昂悲愤,讴歌了鸦片战争时期,中国军民反侵略斗争。他留有《松心诗集、文集》。梁信芳梁信芳(?—1849),字芗甫,晚清诗人。他是广东番禺人。鸦片战争时,梁信芳避居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