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常理的人性探索者——余华【作家简介】余华,1960 年出生,当代作家,浙江海盐县人,祖籍山东高唐县。1984 年在《北京文艺》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星星》,25 岁那一年,又写出了《十八岁出门远行》。余华是中国大陆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与苏童、格非等人齐名。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韩文、日文等。长篇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1998 年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2002 年获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2004 年获法国文学骑士勋章。长篇小说《活着》由张艺谋执导拍成电影。【作品风格】余华的小说从其叙述风格看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以传统的写实手法为主,但又不同于传统故事小说。另一类则借鉴各种现代主义表现手法,搅乱时空界限,制造神秘氛围,还原欲望骚动,表现心理变态以及意识混乱的种种奇异感觉。但无论注重写实还是侧重还原感觉,余华都对人性中黑暗、丑恶、残忍的一面进行无情的暴露。他写不可知的预感,写令人不寒而栗的死亡场面,写扭曲、乖戾、怪诞的人性……这一切再加上那无动于衷的冷漠的叙事态度,可以说,余华把 80 年代中期中国文坛掀起的冷漠之潮推到了冷酷的深处。【众说余华】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到《兄弟》,昔日的牙医余华不断讲述关于“如何活下来”的故事。也许是因为过去经常给患者拔牙,他知道怎样才能让读者忘却现实生活中的痛苦。余华所编造的种种故事,宛如一本经验丰富的野外生存手册,它们表明由中国人所构成的社会仍处于“原野”的状态,生活于其中你必须依靠本能来求生。余华设置了一个接一个的“偶然事故”来阐释人生的悲剧性,命运无常的叹息却无法让主人公的故事产生真正的悲剧力量。——余杰读余华的作品,我不知道是一种享受还是煎熬。他的作品总是充斥着暴力、死亡、鲜血等一些残忍、血腥场景的描绘,让人心惊肉跳。只是,每一次夜深人静时,摊开余华的作品静静地“聆听”他的讲叙后,心里总浮动着一种无以言说的疼痛与哀伤。怕读余华的作品,却又时时挂念着福贵老汉无依无靠后的清苦日子;怕聆听余华的讲述,却又时时想了解一个我无法预知、却真实得让人心痛的世界。 ——周明全【作品欣赏一】父子之战(节选)我意识到父亲的脸正在沉下来的时候,我的肚子就会疼起来。我不知道自己五岁以前是如何与父亲作战的,我的记忆省略了那时候的所有战役。我记得最早的成功例子是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