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观察”2015 年 9 月号第 4 辑 1. 审计成果要靠什么来体现 2. 扶贫,地方政府不要角色错位 3. 整治景区门票,要从权宜之举通往长效治理 4. 小学生“被自愿”,学校可有“被任务”? 5. 读懂中国经济“形”与“势”的辩证法 6. 因环境约谈市长,应始于曝光终于问责 7. 黑枸杞神话,又一个熟悉的投机故事? 8. 反家暴,改变社会认知才能推动社会进步 9. 别让“全科教师”为教育资源不均买单 10. “限”字里面没有治堵良方 11. “员工跪拜领导”折射荒唐的企业文化 12. 专车监管最是不必“染指”定价 13. 综合执法好不好还得“公众评说” 14. 目击证人难以纾解扶不扶之困 15. 质疑媒体评审已成《好声音》的保留节目 1. 审计成果要靠什么来体现 朱昌俊 中国审计署今日发布 2014 年度审计署绩效报告,报告显示,在可用货币计量的审计成果中,2014 年审计署财政拨款支出共 12.07 亿元,投入产出比为 1:256,人均审计成果为9274 万元 ,即审计每花 1 元财政资金,可为国家带来增收节支等经济效益 256 元。(9 月9 日中新网) 审计每花 1 元财政资金,即可为国家带来增收节支等经济效益 256 元。如此高的投入产出比,当然值得在审计署绩效报告中书写一笔。这一绩效和审计总成果的取得,除了审计部门自身的绩效意识和成本控制能力提高之外,近年来审计范围的扩大,所形成的“规模效应”,亦应该是重要原因。如继“审计全覆盖”写入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后,去年 10月,国务院公布的《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审计全覆盖”的范围。审计触角延伸,一般而言审计成果自会有所增加。 审计成果通过量化形式呈现出来,可谓一目了然。但是如何看待这一审计成果,却仍需辩证思维。一方面,通过审计为国家财政带来增收节支,确实是直接的审计成果。且规模越大,越能反映审计的作用和成绩。但另一方面,审计署作为一个“发现问题”的部门其审计成果越大,也意味着当前各领域内的问题越严重。所以,真正的审计成果,不仅是即时性的挽救经济损失,更应该是审计所发现的问题,能够被即时化解。 提及审计,人们印象最深的或许还是“审计风暴”。2003 年,审计署推出审计结果公开制度,是年 6 月,时任审计长李金华代表审计署,提交了一份长达 22 页的审计报告,并首次全文公布了牵涉很多重要部门的审计报告,一时引发各方关注。从今天来看,这一“审计风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