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加拿大魁北克的山上同时生长着红松和雪松,红松数量少却株株笔直而粗壮高大;雪松数量多却普遍较矮小枝干如虬。原来这里的冬天雪期长,宁折不弯的的红松多是未长大就被积雪压断了;雪松枝干较韧,被大雪压弯却不会折断,甚至整整一个冬天负着积雪,第二年春天雪消融才慢慢挺直。 要全面理解材料,也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进行立意。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全文字数不能少于 800。” 笔者有幸参加了作文的批阅工作,收获颇丰,特将有关内容整理出来,供所有文学爱好者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同仁斧正: 首先是审题的问题,正确地立意是写好作文的前提。 其实,这里的两种松树个性不同,所以才会有不同的数量。要注意的是,从材料中,应该看不出命题者的褒贬。所以,大可不必强加褒贬,朝一个方向立意。但若选择其中一个角度,就要注意这个角度的所指。比如,红松宁折不弯,所以有许多被淘汰,留下的是笔直而粗壮高大的红松树,可以肯定它的那种宁折不弯的气节,这也是人所需要的,尤其是特殊时代更是需要;而雪松呢,原文用的是“数量多却普遍较矮小枝干如虬”、“枝干较韧,被大雪压弯却不会折断,甚至整整一个冬天负着积雪,第二年春天雪消融才慢慢挺直。”这里,虬、韧,都在提示,它们之所以数量多,保存了生命,其原因在于它们拥有另一种品质——坚韧顽强,这难道就不是人生命中所需要的吗?尤其是遭遇挫折时更是需要这种精神,不是有俗话证:“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当然无论是哪一个方面,都可以从反面来立意。 分析到这里,我们来看看审题失误的例子。有一个同学这样写道:“《生存下得到生活的决定者》(注:题目本身就不通顺) 一个人的态度可以改变一切。态度是你面临选择时的决择(抉择)。态度是你生活的依据,态度更是命运的转折。 态度决定生存。 ……同样是面对自己的命运,它们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举了一个医生抢救病人的例子)面对生存与死亡,他选择了生存。 态度决定生活。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里,生是为了活,活是为了生活。生活与我们紧密相联。 …… 态度虽然决定着一切又一切,但是,别忘了,实质上是你在操控着态度。” 在这篇文章里,反复出现的词语是“选择”和“态度”,但是从标题到内容都令人费解。究其原因,还是他在审题上犯了错误,没有很好地理解题意,所以不能正确地立意。 再来看看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