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案一 素材积累微点突破一挖掘课本内容一写作文就发愁,总感觉无话可说。素材呢?怎么这么难找?其实,距离我们最近的素材,往往是最容易被我们忽略的。不是吗?从小学到高中学过的课文,有那么多,为什么不能成为写作关注的对象呢?每一篇文章,都有着丰富的内容;每一个角度,都可以让思维拓展。了解作者,我们不仅要知道他的生平,更要理解他丰富的个性;理解作品中的人物,我们不仅要清楚他性格的典型性,更要体会其独特的现实视角。“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如果我们能够走进课本,并将课本与现实巧妙地结合起来,同样可以打造精品素材。示例:文明的韧性如韧带,具有弹性。到了汉代,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采用,但这种打压式的排挤,却让文学更加繁荣。这是因为“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一代史官司马迁正是因为被打压,最终写出了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司马迁的文学突破正是文明韧性的传奇表现。(节选自 2019 年北京考生《文明的韧性》)分析:考生巧妙运用课本中的素材证明论点,用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名句阐述司马迁文学突破的事例,来论证“文明的韧性如韧带,具有弹性”的观点,选材精准,分析到位,实属难得。微点突破二体会经典意蕴经典永远是经典。一些经典人物、经典事件、经典文化……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也影响着我们的写作。选取经典素材,嵌入作文之中,能够让阅卷者感受到一种深厚的底蕴。经典是经历了时间的淘洗沉淀下来的精华。每一则经典素材,往往有着丰富的内涵,而在写作时,可以根据写作中心的方向,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角度,建立起素材与中心之间的联系,从而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挖掘经典的内涵,需要以客观辩证的思维,以矛盾对立的观点,进行全面细致的解读。走进经典,用灵巧的双手,写出丰盈的内心,一定会为考场作文增色。示例:如果人能自我提升到君子的角度,便可越过晦涩曲折,看到其中的简明与丰富,在语言有时虚伪的时代,有种可贵的诚实。湘水之畔的人们不善于隐藏情感。屈原问詹尹“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还算含蓄,不多久就压抑不住,大呼“谁知吾之廉贞?”听者并不用揣度,就了然其心。人与人之间真诚,自然生发出默契,是故詹尹曰:“用君之心,行君之意。”而渔夫则莞尔而笑,鼓枻而去。言语直白,很轻意到了“不可说”的境界。(节选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