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常识理解古代文化知识类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从 2015 年全国卷出现的新题型,一直延续至今。这类实词,在文言文阅读中经常出现,含义比较固定,涉及面较广。具体来看,高考考查的古代文化常识主要有以下几类:称谓姓名、官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常识、礼俗常识、服饰器物、历法刑罚、古代音乐等。古代文化知识的备考别无他法,唯有积累。对史传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和中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古代文化知识精准高效记忆,是破解古代文化常识题的关键。 知识储备(一)官职职掌类示例释义① 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孔雀东南飞》)“太守”,古代对郡守的尊称,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②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出师表》)“侍中”,秦汉时是宫廷里应对顾问、往来奏事的官。为皇帝近臣,魏晋后相当于宰相。隋唐时为门下省长官。南宋废。③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鸿门宴》)“司马”,古代武职官职名。④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蔺相如列传》)①“上卿”,古官名。周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②泛指朝廷大臣。(二)文化科举类示例释义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儒家经典。(又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②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庠序”,古代的学校名。殷商时代叫“序”,周代叫“庠”。③ 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秀才”,此处指优秀的人才。隋代始行科举制,设秀才科。唐初沿置此科,及第者称秀才。续表示例释义④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送东阳马生序》)“博士”,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⑤ 因入京师,观太学。(《张衡传》)“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之一。(三)礼仪称谓类示例释义①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九宾”,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② 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伶官传序》)“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用羊、猪各一头。(牛、羊、猪三牲全备,叫“太牢”。)③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诗经·氓》)“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④ 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鸿门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