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运用微点突破一点面结合所谓“点”,就是某一个具体素材;所谓“面”,就是具有普遍性的现象。点面结合,就是由点到面或者由面到点,选用素材对写作中心进行分析。由点到面,即由对具体素材的理解引申到共性素材;由面到点,就是由对共性素材的分析引申到具体素材。点面结合能够使论证的逻辑更加严谨,中心更加突出。示例:在中国不断发展政治、经济、文化并逐渐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征途中,一代代有志青年将自己的成长融入到祖国的发展中去,推开历史的牵绊,抹掉岁月的不公,以非凡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砥砺前行,一路播种,一路芬芳。为响应毛主席“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号召,在人才、技术、资源短缺的境况下,30 岁出头的黄旭华隐姓埋名,断绝与亲友的联系,进入与世隔绝的荒岛,将自己的青春交付给祖国的核潜艇事业。终于,我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 5 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在黄旭华眼里,国即是家,纵然需要背负太多的委屈与不理解,他也要为国倾尽所有。(节选自 2018 年北京考生《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分析:先从“面”的角度进行分析,写一代代有志青年“将自己的发展融入到祖国的发展中去”。然后从“点”的角度,写黄旭华将青春交付核潜艇事业。点面结合,表达了对“青年与祖国成长”这一话题的思考。微点突破二多材攒聚所谓多材攒聚,就是将一些能够体现写作中心的同类素材进行恰当的罗列与叠加,共同表现写作中心。叠加素材,并不意味着简单的罗列,而应该是合理的组合。有的考生平时掌握了大量素材,在具体写作时,为了展示自己内容的丰富性,便将一些看上去有点儿联系但又缺少内在关系的素材堆砌在一起。这种做法,不仅不能体现素材运用的广度,还会让整个文章的分析缺少一种严密性。如此一来,极不可取。下面举一个运用较好的例子:想到了那一张张智慧的面庞。为寻找最合适的安放地,“天眼之父”南仁东带着 300多幅卫星遥感图,跋涉在中国西南的大山里;为提取青蒿素,屠呦呦 40 年如一日,历经近200 次的失败最终取得成功;黄大年以超负荷的付出,填补了我国在地球深部探测关键领域的技术空白。超凡的智慧,置于为国争光的平台,辅以执着的努力,才成就了张贴着国家符号的重器。想到了那一个个正直的名字。在身缚各种各样“绳索”的大环境下,顾准保持着头脑的清醒;在举国上下皆疯狂的时代,张志新坚持真理发出泣血的质疑与呐喊;在经济利益高于一切的大潮下,有固守良知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