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峡工程二期围堰是三峡工程二期建设时期最关键的安全屏障,施工技术难度大,施工期短。为保证在一个枯水期完成一个土石方填筑总量达 1032 万 m3,混凝土防渗墙面积近 9 万 m 2 的工程,自 1972 年起至 1997 年间,长江委三峡勘测讨论院对二期围堰枯水河床基岩深槽问题、堰基细砂层振动液化与渗透稳定问题、堰基岩土渗透问题、堰基块球体分布及对防渗墙造孔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详细勘察与讨论,并据此提出了二期围堰设计思路上的关键点和施工难点作为设计依据,保证了二期围堰工程的胜利建成。 关键词:二期围堰 工程地质 勘察讨论 二期围堰是长江三峡工程重要的临时建筑物之一,由上游和下游两道围堰组成,分别位于三峡大坝轴线上游 200~450m 及坝轴线下游 400~700m。两道围堰呈折线横跨长江布置,与已建成的混凝土纵向围堰在长江河道内围成二期基坑,在二期施工期间担负着保护基境内安全施工及下游城乡居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围堰运行期间上游库内蓄洪容积达 20 亿 m3,万一失事,将造成工程及下游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而且会严重推迟三峡工程的工期。它是三峡工程二期建设时期最关键的安全屏障。 二期围堰的施工技术难度大、施工期短。要想在一个枯水期完成土石方填筑总量达 1032 万 m3,混凝土防渗墙面积近 9 万 m2的二期上、下游围堰工程,首先必须对堰基工程地质条件作详细勘察与讨论。 自 1972 年起,长江委三峡勘测讨论院就开始对二期围堰基础工程地质条件进行勘察讨论工作。到 1992 年提交初设报告。查明该处工程地质条件复杂,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工程地质问题: (1)二期围堰最大挡水水头 85m,水下填筑深度 60m,堰基下存在着较厚的细砂层,其承载力小,稳定性差,易产生管涌破坏,不利于二期围堰堰体的稳定。 (2)河床深槽部位水深,基岩面形态复杂,特别是上游围堰河床深槽的左侧存在着 60°~75°的基岩陡坡,给防渗墙的嵌岩施工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3)基岩内存在着透水较强的岩体,在高水头条件下可能引起集中渗漏,影响细砂层稳定,对堰体产生破坏作用。 (4)二期围堰施工期短,防渗线路长达 2516m,堰体最大高度 82.5m,堰基下有强度在 130MPa 以上的块球体分布,防渗墙必须通过此层,施工难度大。 1992 年以后至围堰施工前,着重针对上述工程地质问题又进行了详细的勘察讨论,并提出了处理建议。1 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勘察讨论l.1 细砂层的工程地质特征勘察讨论 二期围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