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学概论心得11.22 第一次第一次上课,从基本开始,将经济建立的基本,资源稀缺和人的自利。之前有一位老师说他上课只求将所谓常理讲清楚。其实所谓大家都知道的经济,其实却发觉并不那么了解。经济存在的基础,资源的相对人的欲望是永远稀缺的(宏观),欲望可以无限膨胀长大复杂化多样化,而资源相对则是不可能跟得上这个速度的。资源只有一份,却又有多种用途所以才需要资源配置。这也许解释了一点不论拥有了多少资源,当人们意识到资源被其他人用来做其他事的时候会有意识到自己要争取得到一些来做自己要做的事情,。并随着资源的稀缺程度同意付出更大的代价。另一个就是人的自利,有经济人假设(微观)。这种人完全理性趋利避害的假设决定了是否在用经济角度思考,虽然事实是经济人只存在于假设。我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个人无法做到掌握所有信息,从而无法说最初的绝对是最大利益的决策。但是人的利益应当是广义的包括做慈善事实上得到的心灵安慰自我满足等等使得做这件事的个人算是收支平衡,对于不同人来说同种商品的效用有所不同使人们同意付出的程度也会不同,所以这可以被看成是在经济人的规则内。个人是赞同这种假设,是认为这种假设最大的好处是,当一个人是符合经济人假设的时候他做一件事情的付出与收获是最大可能平衡的。换句话说,做这件事情假如是出于自利,那么做之前是不需要另一种事情做前提驱使,也获得了相应利益,谁也不亏欠谁,不需要考虑与之相关的其他牵连弥补行为。将人的心理简化成几乎平面化的趋利避害,事实上在为经济的学科提供了简单有力的控制变量方法。 在我所了解到的浅薄的经济学内容里面,有很多的假设,变量,有很多影响因素,每一种理论都努力总结出某规律来预测解释经济现象,在觉得这个公式真的太聪慧了的时候,又会发觉这个公式也是有着诸多假设作为前提,将许许多多变量忽略不计,或是压扁为一个固化的值,经济学的规律相比于自然规律是更难以预测和分析,人的想法但是从对利率的看法和相应影响就千变万化。一点点偏差也会造成很极端的情况变化。控制的变量越少就越难得到规律,公式也要增加很多的参数,但是似乎从这些可以兼顾更多的变量来猜想经济的趋向并随之做出更好的决定。而公共经济学的假设应该是建立在宏观经济学中市场经济机制不能使资源达到最优配置,需要政府等公共部门调解来弥补空缺。也就是说政府有能力也有必要做调节。说了假如从实证经济学还是法律规范经济学来区分的话,公共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