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定价初探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定价初探 摘要: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动,农村信用社的贷款业务面临十分棘手的工作就是如何切实加强贷款利率定价管理问题。一方面,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必须足够高,不仅需要能补偿贷款风险,而且还要满足自身经营进展目标需要;另一方面,贷款利率也必须足够低,既要满足“三农”资金需要,支持农村经济进展,也要使贷款能顺利偿还本息,吸引住优质客户,实现社会效益目标。因此,法律规范贷款利率管理模式,对于农村信用社在改革中稳健进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定价原则;分级授权;市场反应机制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关于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管理相关政策规定,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实行浮动管理,上限最大浮动系数为贷款基准利率的 2.3 倍,下限浮动系数为贷款基准利率的 0.9 倍,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定价自主权进一步扩大。但在实践中,极易引发两种错误倾向:一是由于贷款利率定价机制不健全,定价系统不完善等问题,导致贷款利率只上浮不下浮,甚至出现“一浮到顶”现象,使优质客户流失,加大了信贷风险。二是若对贷款利率监管不力,容易出现“道德风险”,“人情利率”,会损害农村信用社的社会形象。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动,农村信用社的贷款业务面临十分棘手的工作就是如何切实加强贷款利率定价管理问题。因此,从实际出发,讨论切实可行的贷款利率定价管理措施十分必要。 贷款利率定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门具有丰富内涵的艺术,要确定合理的贷款价格需要认真权衡内、外各种因素,全面考虑主、客观各种条件。尽管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成本加点模式、基准利率加点模式、成本收益模式已较成功地确立了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定价模型可以借鉴,但是农村信用社肩负的历史使命、市场定位以及自身经营特点,要求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管理必须重点把握以下四个方面: 一、要把握好贷款利率定价原则。一是坚持合理定价让利于农原则。农村信用社要坚持服务“三农”改革方向不动摇,在加大支农贷款力度,在提高服务水平的同时,合理确定贷款优惠利率水平,让农民感受到党的政策温暖,促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二是坚持风险与效益对称原则。根据贷款客户的风险因素,合理确定贷款利率。通过对借款人的经营状况、贷款抵押担保能力以及贷款项目的预期效益等因素进行综合衡量,确定其信用等级及风险度,据此确定合理的贷款利率浮动系数。贷款风险度高,则贷款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