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年2月28日安徽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第一篇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第一章规划背景第一节“十五”发展的历史性成就“十五”以来,省委、省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坚持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正确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安徽实际相结合,妥善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全省人民共同努力,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成功战胜非典疫情和淮河洪灾等重大自然灾害,经济社会发展保持良好势头,“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和任务提前完成或超额完成。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综合省力迈上新台阶,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贸易大幅度增长,“861”行动计划扎实推进,重点建设全面展开,增长基础日趋稳固,价格总水平保持稳定,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加强。“十五”时期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十一五”时期安徽奋力崛起奠定了良好基础,使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专栏1“十五”计划主要发展目标完成情况指标“十五”计划目标2005年“十五”年均增长(%)2005年预期值“十五”年均增速(%)全省生产总值(当年价,亿元)8.5左右5375.810.6第一产业4.0第二产业9.0第三产业11.0人均生产总值(当年价,元)85979.9地方财政收入(亿268.08.5左右333.813.3元)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五年600011.0五年80102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1660.09.5176510.1进出口总额(亿美元)56.011.091.222.2其中:出口(亿美元)35.010.051.919其中:机电产品出口比重(%)33.73.4五年累计利用外资(亿美元)45.053.7农民人均纯收入(元)2480.05左右26416.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6790.05左右8470.711.6年末总人口(万人)6600.09‰65167‰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2个百分点35.5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五年城镇新增就业(万人)100200五年转移农业劳动力(万人)120城镇登记失业率(%)<54.4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0.8年均提高0.028个百分点铁路营运里程(公里)2308.51.3第二节“十一五”时期面临的形势“十一五”时期,我省具备加快发展的很多有利条件。国际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我国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发展,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与周边地区互利合作、加快融合的趋势增强,有利于我省更加充分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消费结构、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必将推动我省更快更好发展。中央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为我省奋力崛起提供了难得的政策机遇。“861”行动计划积蓄的能量持续释放,为加快发展积累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为我省发挥后发优势,推进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发挥,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特别是全省人民争先进位、干事创业的意识日益浓厚,加快发展、奋力崛起的合力正在形成。“十一五”时期,我省发展也面临不少矛盾和问题。我省工业化水平低、城镇化水平低、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低和经济外向度低的矛盾十分突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中心城市带动力不强,县域经济薄弱,特别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相当艰巨;自主创新能力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强,经济增长方式粗放;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问题比较复杂,就业压力较大,城乡居民收入较低,且分配中矛盾较多,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保持“十五”良好的发展势头,开创“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任务光荣而艰巨。在这一重要阶段,必须加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全面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切实提高经济实力和综合省力,为安徽崛起打下坚实基础。第二章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进跨越式发展、实现奋力崛起为主题,实施工业强省、东向发展、创新推动、中心城市带动、城乡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