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词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永遇乐①苏轼长忆别时,景疏楼上,明月如水。美酒清歌,留连不住,月随人千里。别来三度,孤光又满,冷落共谁同醉?卷珠帘、凄然顾影,共伊到明无寐。今朝有客,来从濉②上,能道使君深意。凭仗清淮③,分明到海,中有相思泪。而今何在?西垣④清禁,夜永露华侵被。此时看、回廊晓月,也应暗记。注①此词原序交代:苏轼是在与人相聚景疏楼(大约位于江苏)时,写作了这首词寄给远方的朋友孙巨源,二人曾在此楼饯别。②濉:水名。③淮:淮河。④西垣:中书省(中央行政官署),时孙巨源在此办公。(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开端以回忆开始,回想从前自己与孙巨源在景疏楼饯别时,明月如水的情境。B.“美酒”句至上片末,主要写二人依依不舍的离别,以及别后三年美酒清歌的慰藉。C.“今朝”三句写客人传来孙巨源的“深意”,回应前文,表现二人相互思念的情愫。D.全词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在回忆、现实与想象的交织中表现对友人的深情厚谊。(2)“月”在本词中多次出现,请结合上片,简要分析“月”的意象在该词中的作用。答: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高阳台·西湖春感张炎①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②斜日归船。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更凄然,万绿西泠③,一抹荒烟。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④,草暗斜川。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注①张炎,南宋著名的格律派词人,宋亡以后,家道中落,贫难自给,即落魄纵欢,在江南江北纵横千里的地方漂泊。由于不愿意北向俯首示敌,就长期寓居临安。②断桥:西湖孤山侧桥名。③西泠:西湖桥名。④韦曲:在长安南皇子陂西,唐代诸韦世居此地,因名韦曲。(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这首词借咏西湖,抒发了国破家亡的哀愁。开头三句写景,以景衬托国破家亡的凄凉。“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两句最沉痛,抒发出人生短暂的无限哀愁。B.“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词人暗用了辛弃疾的两句词:“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意谓连悠闲的鸥,也生了新愁。白鸥之所以全身发白,似乎都是因“愁”而生的,因此常借用沙鸥的白头来暗写自己的愁苦之深。C.“当年燕子知何处?”此句代用刘禹锡的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此词在刘诗的基础上进一步点明了自己的故国之思。D.“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开帘”照应“掩门”,“飞花”照应“卷絮”,“啼鹃”应“巢莺”,首尾呼应,营造了一种花飘风絮、杜鹃啼血的悲凉氛围。E.这是一首写春暮时景的咏物词。写春天的景色是实写,写内心的亡国之痛则是虚写。以景示情,以情带景。读来耐人寻味,耐人咀嚼,很有豪放派的词风。(2)这首词中,词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写出词人情感发展的脉络并作简析。答:3.阅读下面这首明词,然后回答问题。玉蝴蝶·闲居梁寅天付林塘幽趣,千章云水,三径风篁。虽道老来知足,也有难忘。旋移梅、要教当户,新插柳、须使依墙。更论量。水田种秫,辟圃栽桑。荒凉。贫家有谁能顾,独怜巢燕,肯恋茅堂。客到衡门,且留煮茗对焚香。看如今、苍颜白发,又怎称、紫绶金章。太痴狂。人嘲我拙,我笑人忙。(1)下列对上片体现题目中“闲”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天付林塘幽趣,千章云水,三径风篁”句是说隐居之地有自然赠与的树林池塘,林木高耸,小路有清风绿竹,一切清幽野趣,体现了隐逸环境的“闲”。B.“虽道老来知足,也有难忘”是说虽然年老但知足常乐,而且田园生活有更加难忘的快乐,真正做到了“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这体现了内心的“闲”。C.“旋移梅、要教当户,新插柳、须使依墙”写作者在门前墙边移梅插柳,放松心情,在劳动中享受老年生活的“闲”。D.“更论量,水田种秫,辟圃栽桑”表明作者亲自从事农耕,体现了“闲”的生活方式与人生选择。E.词的上片从环境、内心、行动等方面展现了词人隐逸生活的“闲”。(2)请简要分析下片表达的思想情感。答:4.阅读下面这首元词,然后回答问题。满江红·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