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四川版】一、单项选择题(12×4=48分)1.某班探究课在讨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影响因素时,一位同学出示了以下图片,他想说明的观点应是()A.忠孝观念渊远流长B.小农经济具有不稳定性C.重农抑商观念根深蒂固D.海外贸易交通艰难2.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先哲曾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论。下列人物组合与表中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是()甲:“工、商皆民生之本”“天下为主,君为客”。乙:“辟邪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丙:“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则焉”。A.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B.朱熹、李贽、黄宗羲C.朱熹、王夫之、顾炎武D.王夫之、王守仁、顾炎武3.罗马法的监护制度十分发达,罗马法将保护未成年人及其他社会弱者的利益看成是一种义务,一种社会公职,强调国家和社会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责任。这体现了罗马法的()A.法律至上原则B.人文主义精神C.自由公正意识D.天赋人权思想4.法国史学家波米昂说过这样一段话:“革命……摆脱了它的意识形态光环。它不再表示一个社会的总体转变,不再代表一种将所有以往历史都视作毫无意义的普遍更新,不再具有一种从零出发彻底改变世界的含义。一场革命也不再被认为必须是一种充满暴力、宏大场面或悲壮性质的骚动、冲突,它常常是静静的、历时长久的。”以下历史事件中符合这种“革命”定义的有①辛亥革命②十月革命③工业革命④邓小平改革开放A.①③④B.①②③C.④D.③④5.日本学者福泽谕吉就社会转型问题曾说:“有人主张寻求文明应先取其外形,但一旦遇到障碍,而又束手无策;我主张先求其精神,排除障碍,为汲取外形文明开辟道路。”按照他的观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进程应该是()A.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B.辛亥革命——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C.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洋务运动6.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热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这“三次热潮”的相同作用是()A.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B.促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广泛传播C.一定程度上瓦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D.为辛亥革命的到来奠定了物质和阶级基础7.洋务思潮、维新思潮和共和思潮的兴衰反映了中国近代前期的历史发展主流。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前期历史发展主流的表述,最为确切的是()A.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社会近代化B.争取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C.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清除外国侵略势力D.推翻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8.2013年7月10日人民网:“5000年中华文明绘就了一条通往欧洲的丝绸之路,也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线路。”当年唐玄奘在这条线路上穿越时不可能见到的文明现象是()A.当地人用铁犁牛耕劳动B.丝绸、白瓷、唐三彩是常见的商品C.粉彩瓷、活字版佛经深受欢迎D.部分地区用坎儿井灌溉农田9.“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材料把“不娶无子”列为最大的不孝是受()A.世袭制的影响B.宗法制的影响C.分封制的影响D.礼乐制度的影响10.2013年,欧盟因贪污造成的损失高达1万亿人民币,“网络反腐”、“正能量”、“职务犯罪”等也成为中国媒体关注率最高的词汇。以下我国古代的历史现象与以上材料主旨关系不大的是A.秦代推行御史制度B.汉代实行的刺史制度C.宋代提点刑狱司的设置D.明代军机处的设置11.2014年2月,全国人大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下列对抗日战争和上述立法认识正确的是①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胜利的战争②立法利于彰显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③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④立法更好地表明了中国坚决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的坚定立场,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12.历(歴):“从止表示与脚、行走有关。意为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