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刺十二文化常识40练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B.“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如晋侯比秦伯低一等。C.在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D.《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的是“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张衡传》中“遂通五经,贯六艺”中的“六艺”则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艺。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战国策》是一部重要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刘向整理编辑,才定名为《战国策》。B.“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就是行礼叩头。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拜礼。C.九宾是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一种礼仪,由九名傧相(迎宾赞礼人员)立于殿廷,接引宾客上殿。D.“五声”也称“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与北宋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班固并称“班马”。B.“伯仲叔季”是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C.古人通常表示尊敬对方时称自己的字,表示谦卑时也称自己的字。如“不然,籍何以至此?”中的“籍”就是项羽自呼己字,表示对对方的尊敬。D.“跽”是受惊而耸身欲起的样子,这种动作因与跪的动作相似,也叫“长跪”。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结发:古代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束髻发。后称原配为结发夫妻。B.美人:古人常用“美人”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C.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D.“华盖”,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属仙后座。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犯了华盖星,运气就好。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B.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C.春秋战国时期,士死了叫“薨”,而诸侯的死则称为“不禄”。D.伏惟: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时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自我核对1.B“侯”是二等爵,比“伯”高一等。“晋侯”比“秦伯”高一等。2.A《战国策》是国别体。3.C古人通常表示尊敬对方时称自己的名,表示谦卑时也称自己的名。“籍”就是项羽自呼己名。4.D“运气就好”错,应该是“运气就不好”。5.C“薨”指的是诸侯死,而“不禄”指的是士死。【术语解读】中国古代史书体例主要有六种:(1)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2)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3)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4)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如《战国策》。(5)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6)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浮图:也作“浮屠”“佛图”,本义是佛或佛教徒,也指佛塔。B.请缨:请求皇帝赐给长缨(长绳),去缚住敌人。后用此指击敌报国。C.契:用木或竹刻成,分成四半,合在一起可为凭验。D.九宾: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鼎”,形制多为圆腹三足两耳,主要用于煮肉盛肉,腹下可烧火。后来常用“钟鸣鼎食”形容贵族生活奢侈豪华。B.“齐宣王”,春秋时齐国国君,与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合称“春秋五霸”。C.古代的座次以坐西向东为尊,其次是坐北朝南,再次是坐南朝北,最卑是坐东朝西。D.古人见面常用的礼仪是拜礼和揖礼。前者主要以叩头跪拜为主,后者则以拱手示意为主。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字”,古人幼时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如屈原名平,字原,“平”“原”意义相近。B.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