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刺十一名篇名句逐篇练一、必背58篇基础练劝学荀子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中的“”充分印证了这句话。“”强调只有广泛学习,不断反省,君子才会智慧通达,行为没有过错。2.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通过后天不断学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的君子,就要“”。3.《劝学》中,解释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的原因的句子是“”;作者以蟹为例,指出其“”是浮躁不专一所致。4.《劝学》一文用“,”两句,以“木”和“金”为喻来说明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够取得进步的道理。5.在《劝学》中,文章开端连用比喻强调了学习的重要作用,并顺势推论出“,”,强调了广泛学习并不断省察自己的重要性。6.《劝学》一文中阐述了“学”与“思”的关系,强调既要重视思考,更要重视学习的名句是“,”。7.《劝学》中用三组比喻论述了学习重在积累,文中“,”两句阐述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个道理。8.《劝学》中表明学习要持之以恒的两句是“,”。自我核对1.学不可以已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知明而行无过博学而日参省乎己3.善假于物也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4.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6.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7.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8.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易错提示】注意“臾”“跬”“锲”的写法。屈原列传司马迁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的句子:,。2.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怨生”,也就是心中有怨气。司马迁认为其产生怨气的原因是“,”。3.在《屈原列传》中,作者司马迁连用了“,”这两个被动句写出了屈原诚信待人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现实,为下文写屈原心生怨气并作《离骚》做铺垫。4.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为了论证“父母,是人类的根本”这一观点,举了“,”这一例子进行了论证。5.我们读屈原的《离骚》,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花芳草做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释:,。6.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的《离骚》对于道德的崇高、国家安定与动乱的前因后果,都作了充分反映的句子:,,。自我核对1.离骚者犹离忧也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4.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5.其志洁故其称物芳6.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易错提示】请注意“离”“怛”“见”的写法。谏太宗十思疏魏徵1.《谏太宗十思疏》中肯定人民力量的句子:,;,。2.《谏太宗十思疏》中概括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句子:,。自我核对1.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2.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易错提示】请注意“惟”“慎”的写法。师说韩愈1.《师说》中点明老师的职责的句子是“,”。2.《师说》中指出,选择老师时不要在意他的地位和年龄,并用“,”两句说明谁懂得道理,谁就是自己的老师。3.《师说》中针对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现象,以“,”两句分析了士大夫的心理,这种心理使得从师学习的风尚难以恢复。自我核对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易错提示】请注意“惑”“谀”的写法。阿房宫赋杜牧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高耸的建筑不计其数的一句是“”,他提醒晚唐统治者,对于强秦盛极而亡的历史,如果后代人只是一味哀叹而不以史为鉴,那么就会“”。2.《阿房宫赋》中,作者认为人心相同:既然秦人爱纷奢的生活,可想而知“”,所以不可一方面极力搜刮,另一方面却“”。3.杜牧写《阿房宫赋》论述六国和秦朝灭亡的原因时说,如果六国当年能善待百姓,“”;秦朝能善待六国之人,“”,又怎么会灭亡呢?4.在《阿房宫赋》中,杜牧通过“,”两句,提出了秦国如果爱惜六国的人才,就能世代为君,安享天下这一观点。5.在《阿房宫赋》中,以叙述的方式表现秦人对从六国掠夺来的珍宝毫不珍惜的对偶句是“,”。6.杜牧在《阿房宫赋》的议论部分批判秦统治者穷奢极欲,以“,”两句揭露其疯狂掠夺财富且大肆挥霍的暴行。自我核对1.矗不知其几千万落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2.人亦念其家用之如泥沙3.则足以拒秦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4.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5.鼎铛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