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卷(八)(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图是春秋战国时代城邑分布图。春秋战国时代,以城邑建造上方正布局、夯土版筑为特征的华夏城邑群,扩大至东亚大陆宜于农耕的绝大部分地区。这反映了()A.大一统国家形成的趋势B.商业发展促进城市转型C.交通状况决定城邑分布D.城邑分布体现经济水准A[由题干材料中的“城邑建造上方正布局、夯土版筑”“扩大至东亚大陆宜于农耕的绝大部分地区”等以及地图中城邑分布情况可知,春秋战国时代城邑建造上追求方正布局,超出了防御的实用范畴,具有了表达宇宙观和显现政治秩序的意图,联系当时集权制度萌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时代特征可知,A项正确;B、D两项结论仅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决定”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2.商鞅改革的政治路线图是“尊君”和“平民”。“尊君”,是以君主为至高无上的权威,构建一个不容挑战的政治秩序。“平民”,就是推行平民化的社会结构,王权之外的一切政治权力、经济利益、社会荣誉,对所有的民众开放。下列措施属于后者的是()A.相地而衰征B.焚烧诗书C.统一度量衡D.按军功授爵D[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按军功授爵”提升了普通民众的政治地位,符合商鞅的“平民”路线,D项正确;A项是鲁国初税亩的内容,与商鞅变法的措施无关,排除;“焚烧诗书”是加强对民众思想控制、统一思想的举措,与“平民”路线无关,排除B项;“统一度量衡”属于经济改革措施,与“平民”路线无关,排除C项。]3.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境内已有较多的石窟。在北方,坐落于敦煌的莫高窟开凿于前秦时期,甘肃天水的麦积山石窟建于东晋时期,陕西、晋豫地区亦有石窟出现;南方主要有南朝时期开凿的新昌石城山摩崖龛像、南京栖霞山石窟等。据此推知,魏晋南北朝时期()A.石窟开凿技术日臻成熟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境内C.儒学的影响力有所削弱D.石窟艺术得到普遍认同C[材料只描述了石窟的分布情况,没有涉及石窟开凿技术,排除A项;佛教于西汉时期传入我国,排除B项;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境内开凿了许多石窟,表明当时佛教在中国影响广泛,客观上反映了儒学的影响力有所削弱,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石窟的艺术特点,无法推断出当时石窟艺术得到普遍认同,排除D项。]4.苏轼任杭州知州时,当地发生瘟疫,他创建“安乐坊”收治病人,据说三年医好病人千人以上,苏轼的做法得到朝廷的认可,他继而买田收租、以租金维持病坊的日常支出。后来,朝廷在各地设置“安济坊”,专为穷人治病。据此可知当时()A.地方政府享有很大的自主权B.确立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C.政府重视对民众的医疗救助D.土地兼并的现象十分严重C[材料“朝廷在各地设置‘安济坊’,专为穷人治病”体现了政府对民众的医疗救助,苏轼的“安乐坊”和朝廷设立的“安济坊”都有利于救助民众,体现了政府对百姓的重视和救治,C项正确;苏轼创建的救助机构得到朝廷的认可,与地方自主权大不能等同,A项错误,排除;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B项错误,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5.明末作家凌濛初在《二刻拍案惊奇》中写道:“徽人因是专重那做商的,所以凡是商人归家,外而宗族朋友,内而妻妾家属,只看你所得归来的利息多少为重轻。得利多的,尽皆爱敬趋奉。得利少的,尽皆轻薄鄙笑。犹如读书求名的中与不中归来的光景一般。”这折射出当时()A.地域性商人群体开始形成B.主流价值观出现根本转变C.商业发展的环境得到优化D.商人形象逐渐被社会认可D[根据“得利多的,尽皆爱敬趋奉”可知,明末清初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的形象逐渐得到了社会的认可,D项符合题意;材料主要反映了商人社会形象的变化,没有体现地域性商人群体的形成,A项错误;虽然商人的社会形象发生了变化,但明清时期重农抑商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并没有发生根本转变,B项错误;C项由材料内容无从得出,排除。]6.光绪十六年(1890年),宜昌海关在报告中说:“印度棉纱和(中国东部诸省来的)棉花的零售价格相差无几,所以买进棉花再来纺纱,反而比直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