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地表形态的变化【考情探究】课标解读考情分析备考指导内容解读岩石圈物质循环运用示意图,描述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考查形式:多以选择题出现,也会有综合题出现考查内容:岩石圈物质循环、内力作用与地貌、流水(风力、海岸)地貌等外力作用与地貌考查频率:近几年,外力作用与地貌考查频率很多,而且有增加趋势考查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素养:侧重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与地理实践力备考时,除了掌握岩石圈物质循环、内力作用与地貌、外力作用与地貌这些必备知识外,还要特别注意“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等资料……”这部分内容可知地理实践力将会是本部分考查的重要地理素养内力作用与地貌说出内力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主要表现形式;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因素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等资料,识别3~4种常见地貌;描述识别的地貌,说明这些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外力作用与地貌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真题探秘】基础篇固本夯基【基础集训】知识1岩石圈物质循环下图中字母、数字代表地质作用。读图,回答下面两题。1.题图中图例甲、乙的岩石类型分别是()A.变质岩、沉积岩B.侵入岩、沉积岩C.沉积岩、变质岩D.沉积岩、喷出岩答案D2.题图中字母与地质作用匹配正确的是()A.E——变质作用B.F——岩浆活动C.G——地壳运动D.H——固结成岩答案A知识2内力作用与地貌1.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K岛处于()A.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东侧B.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西侧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南侧答案C下图示意平顶海山的形成过程。读图,回答下题。2.平顶海山()A.为褶皱山B.由沉积岩构成C.顶部形态由内力作用塑造D.随着板块的移动没入水下答案D知识3外力作用与地貌海岸线的进退主要受到流水沉积、海水侵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读某海岸线历史变迁图,回答下面两题。1.近现代以来,图中海岸一直以堆积作用为主的是()A.甲B.乙C.丙D.丁答案C2.图中乙处的海岸线变化较大,下列关于其所受外力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4至12世纪,侵蚀作用为主B.12至15世纪,堆积作用为主C.15至19世纪,侵蚀作用为主D.19世纪至现代,堆积作用为主答案C知识4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阅读图文材料,完成问题。河流在弯曲段存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现象。法国罗讷河上的圣贝内泽桥始建于1177年,13世纪和15世纪曾大修和重建,1668年被废弃。1669年的大洪水冲毁了河流右岸的桥墩,后来左岸的残桥(下左侧图中粗实线)成为旅游景点——圣贝内泽断桥(下右侧照片)。通过比较断桥处河流左右岸附近河水的深浅及流速差异,说明该断桥能保存至今的原因。答案桥梁修建在河流的弯曲河段,右岸为凹岸,水深、流速急,对河岸的冲蚀强烈;左岸为凸岸,河水浅、流速慢,河岸较少受冲蚀,对断桥的冲蚀作用很弱。综合篇知能转换【综合集训】考点一岩石圈物质循环甲图为浙江江郎山丹霞地貌,山峰陡峭,红色岩层(砂岩)水平纹理清晰。乙图为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甲、乙、丙、丁、戊代表岩浆、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和土壤(沉积物),数字序号代表各种地质作用。据此完成下面两题。甲图乙图1.(2019夏津一中高三月考,1)江郎山丹霞地貌的岩石类型()A.甲B.丙C.丁D.戊答案A2.(2019夏津一中高三月考,2)乙图中()A.①与江郎山岩石形成有关B.②过程须在地表才能进行C.③过程不可能形成沉积物D.④示意地面反射太阳辐射答案A考点二内力作用与地貌下图为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1.(2019泰安一中学情诊断,11)图中()A.断层①形成时间早于地层②B.形成③④的内力作用相同C.⑤受到挤压后隆起形成山地D.岩层⑥断裂之后相对下降答案D2.(2019泰安一中学情诊断,12)关于图中a、b、c、d四处说法正确的是()A.a处地质构造具有良好储油气条件B.b处的岩石致密坚硬C.c处有河流流经适宜建坝蓄水D.d处地貌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答案A考点三外力作用与地貌下图示意我国南方某河流上游剖面,甲、乙、丙、丁为四个海拔不同的平坦面,平坦面上的堆积物均为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