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跟踪检测(五)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说明:标“★”题难度稍大,意在提醒学生慎思慎做,教师可对这些题目进行选讲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2·河田中学模拟)“几乎每一位西方作者写到中国社会状况时,毫无例外地要描述一番中国人吸食鸦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和身体的危害。于是,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材料中的“中国形象”形成的原因不包括()A.鸦片输入,国人吸食B.西方学者刻意捏造事实C.中弱西强,不受尊重D.西方的舆论宣传和偏见2.★(2013·珠海测试)合理的历史联系是历史学习的常用方法之一,下图空白a、d相对应处,应补填上()A.鸦片走私、出超B.开埠通商、商品市场与原料产地C.鸦片走私、自然经济解体D.开埠通商、入超3.★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写道:“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这一观点()A.揭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B.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D.从全球化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4.★(2012·汕头一模)有西方学者指出,传统中国是“一具涂着香料、裹着丝绸、写着象形文字的木乃伊,它的内部循环就如同一只冬眠鼠那样”。该学者认为()A.中国传统社会是停滞不前的B.中国外表僵化内部充满活力C.中国传统社会与埃及相类似D.中华文明悠久灿烂并且连续不断5.(2012·广东六校联考)某史学家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这里所讲的“西方的挑战”最主要是指()A.走私鸦片,毒害国人B.发动战争,瓜分中国C.资本输出,垄断经济D.提出“修约”,扩大市场6.(2012·三水实验中学测试)澳大利亚人莫里担任《泰晤士报》记者时,居住北京达20余年(1897-1920),他的大量报道是研究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重要素材。下面这些资料里,他不可能留下()A.火烧圆明园的现场报道B.八国联军的侵华照片C.大总统的宣誓照片D.五四运动的有关报道7.(2012·惠州调研)下表是一场学术研讨会的活动安排。据此推测,此次研讨会的主题应该是()9:00-10:00朝鲜与东学党政变10:10-11:00北洋海军的悲歌11:10-12:00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A.基督教与太平天国运动B.甲午战争及其影响C.西化思想与洋务运动D.近代中国经济的工业化8.★历史学家萧功秦在《危机中的变革》一书中指出:“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下列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A.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B.近代民族工业开始产生C.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D.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9.★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到: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A.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C.通商口岸开放由内地向沿海扩展D.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10.(2012·湛江测试)孙中山说:“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思想,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发生在20世纪初的“那次血战”指的是()A.太平天国运动B.辛亥革命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中华民族抗日战争11.(2012·广州测试)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写道:“从1901年到1937年新征服者来临之前的这段时间,是外国人在北京少有的快乐时期,是一个外国人享有特权和特殊自由的时代,他们可以毫无阻碍地深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A.《辛丑条约》的签订B.外国公使进驻北京C.新文化运动的影响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12.★(2012·执信中学期末)据记载,中国近代某一时期,外国人被称为“大毛子”,杀无赦。中国人如信奉天主教、基督教,被称为“二毛子”;其他通洋学、洋语及用洋货者,被称为“三毛子”以至“十毛子”等,轻则被殴辱抢,重则致杀身之祸。陈旭麓先生将其概括成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