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五)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说明:标“★”题难度稍大,意在提醒学生慎思慎做,教师可对这些题目进行选讲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下图是河南登封嵩山少林寺内刻于明朝的《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上面刻有佛、道、儒三教混元图像,正面看乃佛祖释迦牟尼,左侧看乃儒圣孔子,右侧看是道家创始人老子。我国最早出现类似现象是在()A.西汉时期B.魏晋南北朝时期C.隋唐时期D.两宋时期2.★(2012·深圳调研)南朝吴均在《齐春秋》中记载:“有病邪者,以问欢(人名)。欢曰:‘君家有书乎?’曰:‘惟有《孝经》三篇。’欢曰:‘可取置病人枕边,恭敬之,当自瘥(治愈)。’如其言,果愈。后问其故,欢曰:‘善禳祸,正胜邪,故尔。’”这则故事反映了()A.儒家经典在民间被神圣化B.儒学正统地位开始确立C.思想界出现三教合一趋势D.儒学影响中医治疗方法3.(2012·潮州模拟)历史学家许倬云说:“佛教进入中国其引发的影响……既带来了另一种思维,也迫使中国固有的思想体系不断与佛教互动,终于融合为中国型的思想体系。”符合这一表述的思想家是()A.董仲舒B.朱熹C.李贽D.王夫之4.(2013·广东百校联考)据说,昼夜苦思的王阳明,终于在一个夜梦中豁然开朗,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道理,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这侧面说明王阳明“求理”的途径是()A.圣人托梦B.内心自省C.行万里路D.读万卷书5.(2012·银川一中四模)在量子力学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如果不去测量对象(电子),对象(电子)便没有位置。有科学家便把这一现象比喻为:月亮在无人看它时,它不存在,意在突出微观研究领域的特殊性。这种认识论,与中国古代某一学者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位学者是()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王阳明6.(2013·汕头调研)北宋时,枢密副使任布娶了一位寡妇李氏。李氏相夫教子,传为佳话。明初,进士王希曾请求为曾改嫁的母亲守孝三年,明太祖以“失节”为由,只准一年。这反映了()A.北宋枢密院权力逐步扩大B.明代理学已成为官方哲学C.北宋时心学成为官方哲学D.明代商品经济落后于宋代7.★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这里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A.宗法制、“百家争鸣”、民主政治、新思潮萌发B.郡县制、“罢黜百家”、政治清明、理学盛行C.分封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经世致用”思想D.宗法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8.★(2012·恩平一中期中)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针对教师提出的“对比宋明理学和文艺复兴的不同之处”,某学习小组得出下列四个结论,观点正确的是()①前者以儒家道德压制个人欲求,后者提倡思想自由②前者以农耕经济为基础,后者以工业经济为基础③前者服务于官僚政治,后者服务于新兴的资产阶级④前者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后者遭到封建专制王权的压制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9.(2012·珠海质检)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提到:“儒道互补是两千年来中国思想的一条基本线索。”结合中国思想发展史,关于“儒道”关系表述正确的是()A.董仲舒新儒学没有吸收道家思想B.隋唐时期道家不受统治者重视C.宋明理学没有体现出“儒道互补”D.李贽认为的“道学家”实际是“儒学家”10.★(2012·顺德调研)中国古代儒学发展经历了从学术思想到统治思想的演变,经历了由精英文化向平民文化发展的过渡。儒学从“少数精英学者之事向天下百姓皆可为之事”的过渡是在()A.先秦初创时期B.汉武帝新儒学时期C.宋明理学时期D.明清自我批判与反思时期11.(2012·汕尾模拟)“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与此文观点相符的是()A.孟子的“仁政”B.黄宗羲的“人民为主”C.王阳明的“心学”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12.(2012·汕尾模拟)张岱年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