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跟踪检测(十五)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说明:标“★”题难度稍大,意在提醒学生慎思慎做,教师可对这些题目进行选讲。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2·广州调研)在北京一处战国时期的燕国遗址中出土了燕、韩、赵、魏等国铸币3876枚。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地也有燕国货币出土。上述现象不能说明()A.各诸侯国的货币可以相互流通B.燕国与北方游牧地区有贸易往来C.诸侯国之间存在商业贸易往来D.燕国都城是战国时期唯一的商业中心2.(2013·北京测试)下列各项反映出宋朝商业出现突破性发展的是()3.(2012·揭阳一模)下列关于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情况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城市布局彻底打破“坊市制”B.出现最早的纸币C.市民阶层形成D.手工工场大量出现4.《东京梦华录》载:(汴京)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这表明宋代()A.城市商业功能日益增强B.金银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C.主要交易商品为丝织品D.房屋建筑业水平不断提高5.★盛泽镇……明初以村名,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迄今(乾隆)居民百倍与昔。绫绸之聚亦见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此类江南亦不止一地。上述材料表明()A.乾隆皇帝支持手工业的发展B.江南手工业发展日益迅速C.棉纺织业发展超过丝织业D.明清江南工商业市镇发展6.★下表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表中数据说明自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省区嘉靖至万历州县数/集市数顺治至雍正州县数/集市数乾隆至道光州县数/集市数直隶141328252743537山东42104641126741583陕西(关中)161432123828264江西454595154543976福建(不含台湾)191311520539511广东________721270711959A.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B.南北经济交流日趋频繁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D.州县集市的密度北方超过南方7.清代广东罗定山区“凡一炉场环而居三百家,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十艘”。从材料可以得到的准确历史信息是()①罗定山区的冶铁工场规模很大②冶铁业发展带动人口聚居情况的出现③冶铁业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④这是一家采用了雇工经营的新式企业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8.(2012·江门模拟)《诗经·齐风·甫田》记载:井田由于“民不肯尽力”,到处是“维莠骄骄”“维莠桀桀”的丛生茂草,一副“公田不治”的景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不包括()A.周王室的衰微B.私田的大量开垦C.兼并战争频繁D.土地转让的停滞9.(2012·韶关一模)《史记·货殖列传》载:“《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财匮少则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司马迁认为()A.西周实行“工商食官”B.秦汉采取重农抑商C.耕种、开采、加工、交换本末有别D.农工皆本,经济民生10.(2012·江门调研)某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小论文中频繁出现“厚来薄往”“市舶使”“十三行”等词,此小论文的研究对象应该是()A.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B.古代繁荣的大城市C.自古频繁的中外交流D.古代发达的造船业11.(2012·西城模拟)1832年6月,一艘英国商船驶抵宁波,对中国地方官提出了通商要求。结合时代特征判断,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是()A.中国人对英国造船技术感兴趣并效仿B.地方官因宁波非泊船之所而命其驶离C.船上商品通过宁波合法转售到内地D.地方官因《南京条约》而同意其请求12.(2012·广州测试)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A.忽视海防的重要性B.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C.加强发展陆路交通D.奉行闭关锁国政策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扬州“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唐代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掌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有诗云:“十里长街市并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材料二明清以来的扬州作为两淮盐集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