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单元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建设知识重组1.改革开放后新中国的政治和外交民主与法制建设健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着手平反冤假错案,恢复和完善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一系列民主政治制度完善创建基层民主制度,包括农村村民自治制度和城市居民自治制度“一国两制”理论20世纪80年代初期,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实践在“一国两制”的指引下,香港和澳门先后回归祖国,海峡两岸关系得到发展,两岸交流不断增强外交活动方针新时期,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目标成就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领导创立“上海合作组织”规律启示“一国两制”的核心问题是祖国统一。“一国两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①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②确定党和国家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意义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实行国有企业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市场经济体20世纪90年代,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制向。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基本建立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规律启示(1)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既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必然结果,也对中国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的政府职权、法律体系、经济制度、税务政策等都要进行调整,因此,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它对中国的影响是深远的和长期的。(2)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的变动,应联系苏联经济体制演变,联系西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几次调整,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3.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邓小平理论概况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体系,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地位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成为党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况21世纪初,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地位2002年中共“十六大”上成为党的指导思想规律启示中国共产党理论成熟过程中有一个真理,那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即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4.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变迁及科技、教育成就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改革开放后,人民的衣食住行有了根本改观,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社会风尚与民俗风情都发生着变化交通、通讯新时期我国的交通、通讯及大众传媒领域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科技改革开放后,载人航天、计算机研制及生物技术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教育方针20世纪80年代党和政府在教育领域提出“三个面向”指导方针,90年代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义务教育、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共同发展影响为中国21世纪的崛起奠定了人才基础文艺“文革”结束后,文艺领域清除了极“左”路线,强调贯彻“双百”方针,文艺领域再次呈现了繁荣景象规律启示改革开放前后,国家发展科技的目的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改革开放前,由于面临着严峻的国际环境,我国将发展军事科技作为科技发展的重点;改革开放后,国家则重点发展与经济建设密切关联的信息、航天、生物等科学技术。误区警示1.村委会不是我国的基层行政机关。村委会是群众性自治组织,不是我国的行政机关。2.中国不是不结盟运动的创始国和成员国。中国支持不结盟运动,也信奉不结盟运动的原则,但是,中国不是不结盟运动的创始国及成员国。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不是恢复三大改造前的个体小农经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业合作化前的小农经济有本质的区别,合作化前的小农经济实行土地私有,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土地公有。4.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