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选择题考前抢分训练四生物与环境1.(2017全国Ⅱ理综)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回答下列问题。(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型。(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3)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取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敌。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4)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那么,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答案:(1)J(2)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3)捕食(4)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2.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是利马豆的主要害虫,蝉大眼蝽可取食利马豆及两类害虫。研究人员用疏果剂处理去除部分豆荚后,测试以上动物密度的变化,结果见下表(单位:个/株,疏果剂对以上动物无危害)。物种分组第7天第14天第21天蝉大眼蝽对照组0.200.620.67处理组0.200.100.13豌豆蚜对照组2.004.002.90处理组2.008.7022.90鳞翅目幼虫对照组1.001.310.82处理组1.132.192.03(1)调查豌豆蚜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法。施用疏果剂后,预测豌豆蚜的种群数量将呈型增长。(2)在该生态系统中蝉大眼蝽属于第营养级;蝉大眼蝽摄入有机物所含的能量,一部分流向,另一部分被蝉大眼蝽同化用于自身呼吸和生长发育繁殖。(3)利马豆根部的根瘤菌可以将空气中的氮转变为供利马豆利用,利马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4)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蝉大眼蝽主要取食,请说明你判定的依据:。答案:(1)样方S(2)二、三分解者(3)含氮的养料互利共生(4)利马豆利马豆豆荚减少后,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的密度增加,而蝉大眼蝽密度减少3.种群数量的波动具有周期性。右图是雪兔及与雪兔有关的几种生物在10年内周期波动的模型,其中猞猁喜食雪兔,但也以榛鸡为食。请结合图回答下列问题。(1)第2年,雪兔数量增加到最大时,植物嫩枝会因雪兔的啃食而减少,次年的生产也会受影响。进入下一年冬季时,雪兔的数量会,这种调节方式为。从食物链角度分析,雪兔数量的变化除与植物嫩枝数量的变化有关外,还与有关。(2)第3年,榛鸡数量急剧下降的原因是。(3)第8年,猞猁数量的下降和冬季所食植物的复壮影响了雪兔的和,这两种因素直接造成了雪兔种群数量回升并进入另一个循环周期。(4)雪兔的嗅觉十分灵敏,随时嗅到随风飘来的天敌气味,这说明信息传递的作用之一是。答案:(1)下降(负)反馈调节猞猁数量的变化(2)雪兔减少,导致猞猁对榛鸡的捕食量增多(3)出生率死亡率(4)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解析:(1)雪兔数量增多,导致植物嫩枝随后减少,而食物的减少又会导致雪兔数量减少,这种调节方式为负反馈调节。从食物链的角度分析,雪兔数量的变化除了与食物变化有关外,还与其天敌——猞猁的数量变化有关。(2)猞猁喜食雪兔,但也以榛鸡为食,当第3年雪兔数量下降时,猞猁对榛鸡的捕食量就会增多。(3)食物和天敌的数量变化会影响雪兔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进而影响雪兔的种群数量。(4)气味作为化学信息能为雪兔和猞猁的“食”与“被食”提供信息,进而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4.(2019天津高考)在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中温带半干旱区,当农田连续耕作六年后,农作物产量往往下降,弃耕后土地易沙化。对三片弃耕土地分别采取围封禁牧、人工种植灌木或乔木等恢复措施,灌木、乔木成活后该地自然恢复。十五年后进行调查,结果见下表。样地土壤含水量%土壤全氮(g·kg-1)草本植物种数种节肢动物个体数(只·样本-1)节肢动物多样性指数*弃耕地(对照)0.260.091.13.10.6禁牧草地0.660.362.69.41.7人工灌木林0.770.422.87.40.8人工乔木林1.370.271.610.01.1*多样性指数综合反映丰富度和均匀度据表回答下列问题。(1)土壤含水量增加最明显的是样地。土壤全氮增加最明显的是样地,这是该样地内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相互作用的结果,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2)三种恢复措施均可改良土壤,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3)在半干旱地区,节肢动物是物种最丰富和数量最多的类群,在食物网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多样性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生态系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