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跟踪检测(八)地球圈层结构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一、单项选择题2016年9月27日,印度尼西亚龙目岛的林贾尼火山爆发,火山灰柱高达2km,导致空中布满火山灰。据此回答1~2题。1.岩浆物质冲破了岩石圈的束缚后才喷发出来,关于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A.岩石圈属于地壳的一部分,是由岩石构成的B.岩石圈属于上地幔的一部分C.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D.岩石圈的上部是软流层2.火山灰漫天飞扬,对地球的外部圈层产生了很多大影响,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A.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简单的系统B.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C.生物圈占据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底部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与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解析:1.C2.B第1题,岩石圈包括地壳全部及上地幔顶部,A、B错。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C对。岩石圈的下部是软流层,D错。第2题,大气圈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组成的,A错。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B对。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及岩石圈的上部,C错。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与地球的内部圈层也有密切的关系,D错。(2018·无锡期末测试)安徽天柱山山体主要由無山期花岗岩组成,其花岗岩峰丛地貌奇特,主峰天柱峰如巨柱擎天(图1),飞来峰(图2)上飞来石如天外来客(图3)。据此完成3~4题。3.飞来石来自于()A.冰川漂砾B.火山弹C.陨石D.花岗岩风化4.天柱峰的形成过程是()A.沉积——断裂——抬升B.侵入——隆起——侵蚀C.板块碰撞——挤压——火山喷发D.沉积——褶皱——背斜成山解析:3.D4.B第3题,花岗岩是岩浆侵入岩层中,缓慢冷却的产物,原本存在于岩层中,随地壳运动,上升到地表,由于岩性坚硬,经过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发生风化,形成飞来石。第4题,花岗岩是侵入岩,一般是侵入古老的沉积岩中,应先形成沉积岩,后才侵入,随着地壳运动隆起出露地表,受外力侵蚀作用而成的。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完成5~6题。5.岩石①可能是()A.花岗岩B.石灰岩C.大理岩D.石英岩6.图中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④⑤⑥③②C.④⑤⑥①③②D.①④⑤③②⑥解析:5.A6.C第5题,岩石①从地下冒出,但未喷出地表,为侵入岩(花岗岩),选A。第6题,根据图示信息,岩石①未能喷出地表也未能进入③,故④形成早①,④⑤⑥上有完整的侵蚀面,所以,④⑤⑥形成均早于①,③早于②,且③②覆于①上,据此选C。(2018·南师大附中模拟)图1为普陀山的花岗岩球状风化地貌景观图,图2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7.组成普陀山球状风化景观的岩石类型属于图2中的()A.甲B.乙C.丙D.丁8.该景观形成所经历的地质过程依次是()A.固结成岩—风化剥蚀—侵蚀搬运—地壳抬升B.地壳抬升—侵蚀搬运—岩浆侵入—风化剥蚀C.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D.侵蚀搬运—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固结成岩解析:7.D8.C第7题,据题意分析可知,普陀山球状风化景观的岩石是花岗岩,为岩浆岩,再据图2分析可知,图2中甲、乙、丙、丁分别是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和岩浆岩。第8题,该景观形成过程首先经过岩浆侵入形成花岗岩,然后地壳抬升出露地表,经过风化剥蚀形成风化物,最后侵蚀搬运形成球状风化景观。二、双项选择题(2018·郑梁梅中学检测)如图为某地地层分布图,读图完成9~10题。9.关于图中岩层①②③④新老关系的判断,正确的是()A.①早于③B.②晚于①C.③早于④D.②晚于③10.岩层①②③④中不可能含有化石的是()A.①B.②C.③D.④解析:9.AC10.CD第9题,按“沉积岩层是老在下,新在上;侵入岩晚于被侵入的岩层;变质岩稍晚于岩浆岩”的规律可判断A、C项正确。第10题,化石只存在于沉积岩中,变质岩与岩浆岩中不含化石,③是岩浆岩、④是变质岩,二者均不含化石,C、D项正确。(2018·扬州中学模拟)仙安石林位于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七百多米高的仙安岭上,属于罕见的热带喀斯特剑状、针状石林。如图为海南省沿109°E的地形剖面及岩石构成示意图。完成11~12题。11.组成仙安石林的岩石的成因及形态成针状、剑状的原因分别是()A.外力作用B.流水侵蚀C.冷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