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地理环境对聚落及交通的影响一、选择题(2018·南京调研)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区域村镇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1.下列关于该地居民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居民点呈集中团块状分布B.大部分居民点分布在地势比较高的开阔地带C.居民点大多分布在水能丰富的峡谷区D.大部分居民点沿交通干线分布(2018·南通月考)下图为“我国某地区景观图”。读图完成2~3题。2.图示地区()A.位于我国西南山区B.以流水堆积地貌为主C.春季降水少不利于种植业生产D.主要运输方式为内河航运3.图示聚落中()A.农田临近河流以方便灌溉B.农田接近坡地中部以方便耕作C.民居远离山坡以利于修建D.民居靠近坡地上部可避免滑坡(2018·苏州期中调研)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近山的一面,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临水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湾泊小小篷船。船下行时运桐油青盐,染色的棓子。上行则运棉花棉纱以及布匹杂货同海味。贯串各个码头有一条河街,人家房子多一半着陆,一半在水,因为余地有限,那些房子莫不设有吊脚楼(引自沈从文《边城》。茶峒地处我国湘黔渝三省市交界)。回答第4题。4.茶峒所在地区()A.山区植被茂密,主要植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B.河流水运发达,河流一年中有春、夏两次汛期C.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D.沿岸地势低平,平原面积广阔,农业生产发达(2018·润州联考)“地坑院”是古代人们的一种穴居建筑,至今仍有留存。在我国的关中平原,人们在平地上挖出一个方形的深坑,然后在深坑的四壁开凿洞穴用来居住,在“地坑院”的正中央栽种一颗高大的树,树冠冒出地面。读“关中平原‘地坑院’景观图”,完成5~6题。5.人们在“地坑院”的正中央栽种一棵大树,其主要作用是()A.遮挡风沙B.遮阳挡雨C.防外人跌入D.美化建筑6.建造“地坑院”民居的自然条件是()A.土质黏重,不易挖掘B.土壤直立性好,不易坍塌C.地下水浅,易挖出水D.夏季降水多,地坑易蓄水(2018·苏州质检)在青藏铁路建设中,为减轻多年冻土层不稳定对路基的影响,采用了自动温控通风管技术(见右图)。通风管两端挡板在气温高于0℃时关闭,低于0℃时打开。该地一年中日平均气温的变化范围为-14~8℃。负温期(日平均气温小于0℃的时期)为5~6个月。据此完成7~8题。7.通风管挡板()A.正温期一直处于关闭状态B.负温期一直处于关闭状态C.春季白天多打开,通风、散热D.春季夜晚多打开,通风、降温8.与江汉平原相比,该地()A.负温期短B.气温年较差大C.气温日较差大D.太阳辐射弱(2017·海门调研)右图为东南亚地区一处旅游胜地,该处以3000多个伸出海面的锯齿状岛屿为典型景观。这一地区人类活动历史悠久,但大多数岛屿上至今无人定居,自然景观保存完好。据此回答9~10题。9.该处主要岩石类型最可能是()A.花岗岩B.玄武岩C.石灰岩D.大理岩10.影响该地区大多数岛屿至今无人定居的根本因素是()A.气候B.地貌C.植被D.水文草皮屋,是北欧地区流传千年的建筑方式,留存于挪威、丹麦和冰岛等国家。右图为“挪威南部某地草皮屋景观图”。据此回答11~12题。11.人们最初在屋顶上种植草皮的主要目的是()A.美化居住环境B.减轻屋顶压力C.加强御寒保暖D.削弱太阳辐射12.该草皮屋所处的自然带是()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温带草原带C.亚寒带针叶林带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读“某区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13题。13.图中的传统建筑,材料多以竹、木为主,房屋坡度大。这种建筑形式主要目的是(双选)()A.快速排水B.减少积雪C.防潮D.保温二、综合题14.(2018·常州冲刺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有位记者曾到过图示地区(图a),发现那里局部区域分布着很具地域特色的“蜂巢屋”(图b)。“蜂巢屋”一般由3至4个相连的土塔状建筑构成,土塔状建筑主体用规则的多边形土坯砌成,站在屋内仰望,仿佛置身于蜂窝中。独特的“蜂巢屋”充分适应了当地的气候条件,是当地典型的传统民居。建筑特点作用①高出地面约50厘米的基底用石块垒成高出地面的石头基底利于防止冬季雨水的侵蚀和浸泡。②圆锥形屋顶用带有草筋的土坯紧压而成,高高耸立,坡度很大③圆形墙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