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对反腐政治体系的改善一、政党文化: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承前启后”功能,确保政党行动与政党价值在现时和未来中的统一从政党意识形态层面看,这一阶段急剧变化的革命形势使一些党员干部对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产生了迷茫。从政党行为作风看,在党的权力尤其是一些领导干部的权力日益扩大的情境下,如何密切党群联系,真正实现权力的人民性在理论和实际的统一。从政党心理取向看,通过革命达到废除地主买办阶级的生产资料私有制这一目的后,如何限制和消除资产阶级生产资料私有制消极面对党内腐败的诱发。这些问题都需要党给予及时回答和解决。为此,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又未彻底胜利之时、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又未完全进入之刻的大格局下,党赋予了政党文化的“承前启后”功能,以确保政党行动与政党价值在现时和未来中的统一。(一)政党意识形态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新民主主义理论,以坚定和增强社会急剧变革期广大党员的理想信念。如就如何获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方面,提出和发展了党的战略策略理论与完整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以坚定革命信念和增强革命信心,从而克服党内各种悲观懈怠思想或骄傲自满情绪。而就如何进行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并实行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等问题方面,党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目标进行了具体明晰化。如在经济目标方面,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在政治目标上,提出了构建人民民主专政共和国的设想。另外,党还对新民主主义社会如何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进行了初步思考。如在条件方面,毛泽东指出在革命胜利以后,必须要“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在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上已清晰地认识到就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的因素和趋势与资本主义的因素和趋势之间的斗争”[2];在途径和手段上,毛泽东强调在经济上要节制资本、引导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向着现代化和集体化的方向发展,政治上强化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第1页共6页(二)政党行为作风上,突出了党的领导作风建设和进一步完善党的群众路线。这一阶段党的别注重领导作风建设。如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党委会应遵循党委书记要“善于当‘班长’”、“要把问题摆到桌面上来”、“‘互通情报’”、“学会‘弹钢琴’”等十二种工作方法;周恩来强调领导干部在领导作风建设上要特别注重团结和信任同志,并帮助犯错误的同志改正自身的缺点[3]。同样从反腐视域看,腐败的滋生根本上还是没有坚持群众观点和贯彻群众路线的结果。正如刘少奇所指出的“党性不纯的人不可能走群众路线”[2]。为此这一阶段党还注重了工作作风建设,完善了党的群众路线。如946年《中央关于纠正群众工作中的错误问题给陈毅的指示》中,要求对群众务必用极大的善意与热忱去说服,以“使他们在自觉与高兴的基础之上纠正他们的错误,想出补救的办法,绝对不可泼冷水,绝对不可使他们感觉受了挫折”[4]。(三)政党心理取向上,明确提出利用资本又要限制资本的思想。如邓小平指出,因生产力的落后,决定了过早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实质也是一种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轻率地打乱原有的社会经济结构的结果,使很大数量依靠工商业、副业和市场生活的群众,丧失了固有的谋生的道路,这是一个有关广大人民生计的严重的社会问题。”[5]而毛泽东提出要把私人资本引入到有利国计民生的道路上,党与私人资本之间的限制与反限制将是长期不断的,因为“这些私人资本虽然已经纳入这条轨道,他们总是想脱出去的”[6]。可见,利用资本和又要限制资本的思想,既避免了在反腐上过于夸大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消极面,而恶化反腐环境和错判党的总体良好状况的“左”倾错误;也克服了因那种对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消极面视而不见所造成的反腐“徒有虚表”的右的错误倾向。二、政治社会化:强化理论学习与注重政策纪律教育,提高广大党员和干部拒腐防变的主动自觉性克服党内非无产阶级思想观念,使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真正被全体党员学习、掌握和理解,并内化为指导其政治行为的政治态度、政治意识和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