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8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8页发展观论文科学发展观论文范文科学发展观论文集:高科技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实证分析———基于温州市的探讨随着先行优势的丧失和全国经济环境变化,尤其是在世界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下,原有的温州模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了显著的波动和下滑,温州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一、温州市高科技风险投资发展经济环境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温州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经济总量不断增长,但近几年增长速度比较缓慢。据统计,2001年~2008年间,经济增长速度基本上处于停滞徘徊状态。其中2003年达到最高点,2004年和2005年进入了衰退期,2006年止住下滑势头,2007年经济增速有所回升,但仍未恢复到以前的高点。而2008年受世界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温州的经济增速更是一落千丈,仅为8.5%。2009年上半年温州经济增速进一步下滑到4.5%,全省倒数第二,工业增加值为负增长,远远低于长三角地区各城市的GDP平均增速9.2%水平。据预测,今后几年,温州经济增速重新进入下滑通道,仍将处于一个低位徘徊、缓慢恢复状态。有一组数据统计表明,2004年温州科技实力在浙江省排名倒数第二,2005第2页共8页第1页共8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8页年倒数第一,2006至2008年没有明显改观。也就是说,近年来温州科技实力并没有随GDP规模扩大而相应提高。可见,温州科技实力的落后阻碍或者说拖累了温州经济的进一步增长,至少可以说,没有对经济增长起到正向助推作用所以,增强科技实力,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温州经济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二、温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近几年,温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但是作为浙江省三大核心城市之一,其与杭州、宁波相比,仍存在许多问题和较大差距。其一,高科技人才资源稀缺。人才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灵魂,人才的数量、层次及其创新活动是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发展的命脉。目前温州高新技术产业人才资源缺乏,已经成为制约温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最大障碍。2007年,温州市人才资源数增长25.0%,每万人口人才资源数增长23.4%,分别位居浙江省第四、第三位,专利授权指数增长40%,低于各市平均3.7个百分点;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43.4%,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41.6%,增幅分别比各市平均低11.9、10.2个百分点,列各市第九位。另外,温州本地人才流失严重,也对高科技人才资源的聚集造成较大影响。据抽样调查显示,2004年温籍大学毕业生就业外流率为26.5%,2005年为30.0%,2006年为33.1%,2007年为34.2%,2008年为36.5%,短短四年间,大学生就业外流率上升了10个百分点。2008年流失大学毕业生人数达1.4万多人,在这些流失人员中,赴杭州、上海创业的大学毕业生比重分别为39.6%和24.2%,均比上年提高5.4个百分点。其二,高科技实力单薄。研发(R&D)经费强度反映了高技术产业可持续第3页共8页第2页共8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3页共8页发展的能力。温州科技实力目前还比较弱,科技投入与浙江省平均水平相比有一定差距。据《2008年温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公告》统计,2007年温州全社会科技活动经费投入39.1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为1.81%,仅为浙江省平均水平的一半;R&D经费投入18.26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85%,而浙江省R&D经费投入286.32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52%,温州R&D强度与浙江省平均水平相比差距较大。《2007年浙江省各地市科技进步统计监测评价报告》显示,2007年温州市科技综合实力在浙江11个城市中排到第4位,科技综合实力占各市之和的比例仅为10.36,与杭州、宁波两市还相距甚远。另外,温州市高技术产业科技活动所引进科研院所的数量也比较少。虽然到目前为止,温州市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先后引进各大院校在温州建立了先进制造技术、泵阀、轻工等专业研究院,但是科技人员的规模以及相关的科研投入都有待提高,相关的政策措施也有待完善。其三,高科技经费投入不足。温州高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