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资料网()25万份精华管理资料,2万多集管理视频讲座精品资料网()专业提供企管培训资料吉利汽车:公关营销定乾坤价格战、新车型、广告战,这些汽车厂家打开市场曾经的惯用武器,现在却越来越不“灵验”了,中国汽车的市场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汽车市场总体上已经处于供过于求状态。而作为民营企业的吉利汽车却在实力不强,技术实力薄弱的情况下,迅速打开了市场。原因何在?总结吉利公司的商战经验,可归纳为“公关营销定乾坤”。众所周知,新闻公关是一种成本最低的吸引眼球的手段,用得好可以让品牌知名度迅速提升。吉利可谓公关营销的典范。公关倾诉巧取“准生证”1999年,国家计委主任曾培炎视察吉利的时候,李书福对他说:“请国家允许民营企业尝试,允许民营企业家做梦,请给我失败的机会。”从开始造车的第一天起,李书福就从没间断地在各种场合发出类似呼吁。2001年,中国加入WTO的协议正式签署后,李书福利用了一些行业专家对加入WTO后,国人对中国汽车业的担心,中国没有自主品牌;同时民营企业要造车却没有“准生证”的情况,采取了几点措施:一是通过大量的媒体表达了自己对没有民族品牌的中国担心,第二,中国只准国有企业“造车”而不准民营企业造车,是一种“传统”计划经济的体制;第三,放言要状告国家有关发放“准生证”的单位,为民营企业造车摇旗呐喊。实际上,李书福抛出这三大说法,更重要的就是为媒体的新闻炒作提供了很好的料,同时又达到了在“准生证”事件上,向政府施加压力的目的。通过大量的“民营企业”的出身不好,拿不到“准生证”(车型生产目录)等报道,引起政府主管部门对民营汽车企业的关注,最后吉利终于获得了“准生证”,与其说是国家的机制更顺应市场化,倒不如说这是李书福公关的成功。活动策划成就产品安全性浙江吉利集团从1997年起开始生产轿车,由于企业规模小,产品价格又一直是国产轿车中最低的,因此不少人对吉利汽车存有偏见,其中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吉利汽车档次低,空间肯定小,坐在里面会不舒服;二、吉利汽车价格低,质量一定不好,安全性更差。2001年初,针对消费者在这两方面的担心,吉利集团有针对性地策划了两次新闻公关活动:2001年1月,车厢体积为8.42立方米的吉利汽车装进了20人,仍然能平稳启动,创下了该项目的吉尼斯纪录;2001年3月,吉利美日MR6370A经济型轿车在清华大学成功完成安全碰撞试验。成为中国第一辆顺利通过碰撞试验的匹配双安全气囊经济型轿车。这两次策划,一次创造了“吉尼斯纪录”,一次是“中国第一辆顺利通过碰撞试验的匹配双安全气囊经济型轿车”,都具有很强的新闻性,因此也都被媒体广泛报道。实际上,第一次策划,吉利成功地通过媒体表达了吉利车空间并不小的观点——你想,装进20人都还能平稳启动,空间当然是不小了,顺带还说明吉利车的动力也不错。第二次公关活动,吉利又通过媒体有力地驳斥了吉利车质量不好和安全性差的担忧——你想想,能通过碰撞试验的车质量能差吗?安全性会有问题吗?虽然这两次策划吉利都有些取巧,比如汽车里装那么多人其实是学了德国大众甲壳虫当年打开美国市场的招数,而且真论空间吉利车确实比许多车要小;还有通过碰撞试验的是当时吉利系列中最好的车,给人的感觉却是所有吉利车都这么经撞,这里面玩了个偷换概念的小把戏。这两次产品关联性和针对性很强的策划在国内都是首创,而这两次新闻的传播,确使吉利汽车的口碑好了不少。也正是从2001年起,吉利汽车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事件营销赚取广告费2001年3月,吉利与广州足协签订合同,成立了广州吉利足球队,李书福希望通过“全民足球”打响吉利汽车的知名度。合同签了30年,但是仅过了7个月李书福就宣布计划不再实施,主要原因是李书福不看好足球运动带来的长期利益,他当时表达了几个观点:第一,通过经营广州足球取得广州市政府对吉利汽车支持的希望破灭;第二,发生在赛季末的和中远比赛中的罢赛,让中国足协对李书福关上了甲A的大门。随后,李书福“倒打一耙”炮轰中国足球。这显然是一场很大的闹剧,这场闹剧中,最大受益者就是李书福。这些闹剧为李书福和吉利汽车创造了大量的曝光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