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2.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以少胜多的战役,今天,我们就走进历史,了解战国时期齐鲁之间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二、自主学习【文学常识】《曹刿论战》选自左传,这是我国著名的编年体史书,叙述的是春秋时期各国的重要史实,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所编,故文中称齐军攻打鲁国为“齐师伐我”。本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长勺之战发生在公元前684年,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难点解析】1.本文的祥略安排。本文对战争原因和战前双方部署等都略而不写,对战争过程也只是用“齐人三鼓”“齐师败绩”“遂逐齐师”十二字做了交代,但对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写得很详尽。本文通过写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表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重点写曹刿“论战”,而不是战争经过。并通过对话突出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将曹刿和鲁庄公作对比,突出了曹刿以上两个特点和鲁庄公的目光短浅。虽然鲁庄公没有远见的才能,但是他能做到不耻下问,虚心的向曹刿请教。2.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运用正确的战略技术;善于把握战机;懂得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关键。【基础知识积累】1.给加点的字注音。曹刿(guì)请见又何间(jiàn)焉肉食者鄙(bǐ)弗(fú)敢专也小惠未徧(biàn)牺牲玉帛(bó)小信未孚(fú)战于长勺(Chángsháo)登轼(shì)而望之夫(fú)战望其旗靡(mǐ)2.解释加点的词语。(1)公将鼓之(击鼓)(2)何以战(凭借)(3)战于长勺(在)(4)牺牲玉帛(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三、合作探究(一)朗读课文,翻译课文,理解课文基本内容。1.把握课文写作思路。要求学生思考如下两个问题:(1)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2)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明确:(1)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2)本文虽短,但能紧扣题旨“论战”,运用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逐层展开,阐明曹刿是怎样论战的。第一段写曹刿拜见鲁庄公。(可分两层:前一层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后一层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第二段写曹刿指挥战斗的经过。(表现曹刿善于掌握战机)第三段写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2.把握课文中心内容。首先指名学生复述课文基本内容,然后思考:这篇文章的关键词语是什么?中心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明确:这篇文章的关键词语是“论战”。这一点可以由标题判断。中心内容是:扣住曹刿这一中心人物,围绕“论战”记叙了长勺之战的基本经过,阐明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二)讨论本文写作的详略安排1.学生讨论:这篇文章的内容详略是如何安排的?学生讨论后归纳:本文详写人物的语言,即“论战”,略写人物的行动,以及战斗的具体经过。就人物而言,详写了曹刿,略写了鲁庄公。2.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详略呢?明确:突出主要人物,突出中心内容。(三)讨论曹刿的性格特征可以采用问题组合的方法讨论曹刿的形象特征。问题设计如下:学生迅速默读课文,思考:1.曹刿认为赢得战争的条件是什么?你对他的看法有何评价?曹刿认为战争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是:政治上取信于民。2.鲁军追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视其车辙乱,望其旗靡。3.曹刿是如何帮助鲁庄公选定这个追击时机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4.曹刿选定追击时机的根据是什么?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5.综合考虑:你认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曹刿是一个有爱国精神,深谋远虑,有卓越军事才能的人。学生讨论后归纳。(四)讨论鲁庄公这一人物形象可以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中有关鲁庄公的内容,然后结合下面两个问题评价:1.根据课文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