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学内容课时1课型新课授课班级七年级班日期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医学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九章算术》和地动仪、张仲景和华佗。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汉代造纸图,了解造纸的工序,通过引导学生依据地动仪剖面图,分析其原理,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教学重点1、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2、地动仪教学难点张衡制造的地动仪,涉及到科技名词和物理学原理,而初一学生没有学过物理,对于利用物体惯性来拾取地震波进行远距离测量的原理,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是本课的难点。学生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用具板书设计评价与反思时间分配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引入新课:(1~2分钟)刚才同学们欣赏的这首乐曲来自什么地方的?下面我们再来欣赏几种美食:核桃、石榴和葡萄。提问: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能不能听到来自新疆地区的音乐?又能不能吃到这些美食?(学生回答:不能)由此导入新课。二、讲授新课:(31~38分钟。根据内容,时间可分多段。)(一)纸的发现和蔡伦改进造纸术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我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西汉前期我国劳动人民已经掌握了造纸技术,今天已在许多地方出土了汉代的纸张,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纸在今天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最主要是用作书写材料。大家想一下,古今中外,在纸发明以前,人们用什么作书写材料呢?竹木简在纸发明以前是人们的主要书写材料,但由于竹木简很笨重,带来许多不便。据说,秦始皇一天批阅的竹木简奏章重120多斤,到了汉武帝时依然难免其苦,大家看教材,这是文人学生思考回答:兽骨、龟甲→青铜器→竹、帛→纸学生阅读导言部分树皮、破布、麻头和旧东方朔给汉武帝上的一个奏本,用了3000片竹简,两个人吃力地抬进宫,汉武帝看了一个月。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迫切需要一种轻便、实用、经济的书写材料,于是造纸术应运而生。大量的考古发掘都发现了属于西汉前期的纸,从而证明了纸的发明是在西汉。人们最先造出来的纸叫絮纸,后来发展为麻纤维纸,再改进为植物纤维纸。纸是人们受到什么的启发而造出来的呢?大家看这个"纸"字的偏旁,对,与丝织有关。人们用上好的蚕茧抽丝织物,一些劣质的茧只能制成丝棉。制丝棉要把蚕茧煮烂,再放在水竹席上打烂做成丝棉,这时竹席上会留下一些丝,干后形成薄丝棉片,揭下可以用来书写文字,由此受到启发人们制成了丝絮纸,后来,人们又用麻做原料制成麻纤维纸。但无论是絮纸还是麻纸,其原料来源少,纸的质量还有一些欠缺,真正使我国造纸术名扬世界还是在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以后。105年,宦官蔡伦总结以前鱼网。人们的造纸经验,经过反复试验,改进了造纸术。提问:当时蔡伦都用哪些原料来造纸?这些原料很容易搞到又很便宜,既扩大了原料来源,又降低了成本,造出的纸的质量比以前要好得多。不仅提高了纸的质量还提高了纸的产量,纸的使用也逐渐普遍起来了。为了纪念蔡伦的功绩,人们把这种纸叫做“蔡侯纸”。补充:造纸的主要工序一是分离。就是通过水煮或水沤的方法,将茧或麻中所含有的胶质进行分离并脱除掉。二是捶捣。就是通过运用锤打、漂洗等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方法,使蚕茧或麻絮完全散落在水中,以有助于蚕絮或麻絮的形成。三是交织。就是通过一定机械工具或方法让蚕絮或麻絮自然交织、结合,形成完整的一片。四是干燥。就是通过晾干或烘干等方法,将已形成的完整蚕絮或麻絮片中的水份脱掉,使它们结构组成中的纤维结构紧密,耐戳、耐磨,利于书写。学生阅读教材回答:1.华佗的“五禽戏”和麻沸散2.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造纸术后来传遍了世界各地。造纸术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二)《九章算术》和地动仪教师介绍:1、秦汉时期数学方面的成就主要是成书于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全书分九章,故称《九章算术》,这是我国第一部古代数学专著,奠定了我国古代数学以计算为中心的特点。补充:《九章算术》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古代数学专著。它是通过多人之手,经过长时间的修改删补,到东汉时期才逐渐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