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近代社会生活教材分析本课是川教版第6主题《经济和社会生活》第2课,主要讲述了鸦片战争后,近代化在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上的发展变化。社会生活的状况及变化也是由社会政治经济的状况及变化所决定的。从总体的发展趋势看,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是积极进步的。主要交通通讯工具、大众传媒、娱乐方式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学情分析结合学生知识掌握实际,补充相关知识,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教学目标了解两次工业革命和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掌握火车、轮船、电报、电话以及照相、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的出现,中国社会习俗的演变概况。教学重点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教学难点认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相关考点新式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传入,出版传媒的发展,娱乐方式的传入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让训练。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目的一、导入新课回顾,讨论: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怎样的趋势?我们今天看看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A.经济上:自然经济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在曲折中发展,出现工业化趋势;B.政治上:封建帝制解体,出现民主化趋势;C.思想文化上:出现了提倡民主科学的趋势。温故知新,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新式交通通讯工具的出现1、19世纪初,火车、轮船的传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2、你知道中国第一条铁路和第一艘轮船的名称吗?教师小结、过渡: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科技发明对中国的影响,使得当时中国的社会经济和物质生产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与世界“接轨”。19世纪70年代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科技发明陆续传入中国,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的物质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并在这个基础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使得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也发生了剧烈的变迁。A.交通便捷;B.促进了商品的流通;C.也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淞沪铁路、“黄鹄”号轮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三、文化生活的变迁—大众传播媒体的创办、娱乐方式的变化1、19世纪70年代以后,传入的通讯工具是什么?对社会生活哪些方面产生影响?2、当时还从西方传入哪两样发明,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照相和电影)3、中国电影历史上的三个1.有线电报2.商业、新闻、家庭联系等3.(组织学生“对号入座”:A.中国第一部无声电影:《定军山》B.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通过问题加深学生的理解“第一部”分别是什么?4、近代最著名的中文报纸是哪一家?5、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什么?6、你能说出以下各时期兴办的刊物名称吗?教师过渡:随着文化生活的变迁,人们的社会习俗也发生了变化。四、社会习俗的变化师通过大量图片展示,生归纳1、辛亥革命后,有哪些落后愚昧的习俗得到改变?2、这说明精神文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女红牡丹》C.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电影节奖的影片:《渔光曲》。)4.(《申报》)5.(商务印书馆)6.组织学生“对号入座”:A.维新变法时期:-B.辛亥革命时期:-C.新文化运动期间。板书设计第20课近代社会生活一、新式交通通讯工具的出现1.出现背景2.新式交通工具,特点和影响3.新式的通讯工具,带来的方便二、近代最著名的报刊和出版社,作用三、西方传入中国的娱乐方式、时间、作用四、社会习俗的变化体现在哪些方面?找出实例。作业布置1、.1909年,《大公报》载文宣传一种时髦的文化娱乐方式:“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见的一样。”该文化娱乐方式是A.听京剧B.看电影C.赏花灯D.看皮影戏2、“近来各处报馆开,多登告白好发财”。这两句竹枝词反映出中国近代传媒A.注重时事新闻报道B.注重商业广告登载C.注重社会问题评述D.注重社会新俗宣传3.近代史上,报纸是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右图所示报纸创办的时间是A.1872年B.1897年C.1905年D.19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