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在生产上是巨大的历史进步,大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了解“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的社会现象。(认识到封建生产关系比奴隶制更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在了解商鞅变法的史实的基础上,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以提高学生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在了解人类生产工具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归纳并认识从石、木、骨、蚌农具到铁农具的发明和使用是生产工具上的革命;从完全的人力到利用畜力是农耕动力上的革命。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解决历史问题,再实践前人的创新过程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比较不同生产工具的使用情况,了解铁器的应用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通过学习商鞅变法,明白商鞅变法符合时代要求,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培养学生勇于改革的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揭示商鞅之死,使学生理解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树立“实现抱负不怕挫折和牺牲”的观念。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教学难点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教学流程时间导入古代的中国社会经济以农业生产为主。西周以前的古代农具都有什么?它们的制作材料是什么?各有什么优缺点?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工具又是什么呢?讲授一、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一)请同学们回忆以前学过的内容,并看书第41页,然后回答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内容,归纳表格。(多媒体投影演示)制作材料代表性生产工具优点与缺点木、石、骨、蚌耒耜、蚌镰等廉价,硬度不够,不耐用铜、青铜很少用于农业生产铜珍贵,质地软;青铜虽硬,但比较脆、易断新课铁耙、镰、锸、锄、铲等蕴藏丰富,开采方便,质地坚硬师生互动(投影图片)1、师:根据表格及图片所反映的原始生产工具,在使用时劳动效率如何?师:由于劳动效率低下(生产力水平太低),形成了在贵族的田地中大规模集体耕作的景象,称为千耦其耘。(板书)2、师:春秋战国时,铁制农具已广泛使用,(投影“铁制农具”图片),并提问:铁制工具的使用会带来怎样的情况呢?学生:……(效率提高了。用书上的话说是“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3、师:请同学们观察”战国时的铁制农具”及书上的“铁犁铧”图,猜猜看,“铁犁铧”有何作用?师:战国时期,耕作技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开始使用两牛牵引的犁进行耕作,并在犁上安装了铁犁铧。(图片:牛耕图)师问:牛耕的使用,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学生:……(耕田的效率大大提高)(耕田的动力发生了变化,用畜力代替人力)4、师让学生阅读小字部分,提出问题:当时在人们的名字中出现了“牛”“耕”说明了什么?(帮助学生认识,牛耕在当时是一个新生事物,是为人们所向往的。)5、师小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应认识到:从木、石、骨、蚌农具到铁农具的发明和使用是生产工具上的革命,而从完全的人力耕作到利用畜力是农耕动力上的革命。(二)1、师:生产工具的改进、农耕动力的增强,农业生产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使个体生产成为可能。下面请同学们“想一想”:“铁农具出现后,奴隶主就驱赶奴隶用锋利的铁农具为自己开垦荒地,增加财富。可是在奴隶制下,奴隶的地位如何,他们是否会有积极性?”(他们没有人身自由,生产得再多,自己还有什么也没有,不会有生产的积极性。)“于是一部分开明的奴隶主尝试着改变剥削方式,他们把土地分成小块,租给劳动者,每年收获的时候向承租人收取大部分收获物作为地租。问:这实行的是怎样的耕作方式?”(实行“个体农耕”)(板书)方式会带来什么结果呢?”(奴隶为得到更多的收入,努力工作。)在这种新的剥削方式中,劳动者不再称奴隶,而是农民,这些开明的奴隶主是新兴地主。小结:从我们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投影图片)奴隶集体耕种——公作——则迟;出租给农民个体耕种——分地——则速。奴隶——农民;奴隶主——地主。2、师:史书中记载了这样的生产情况:“公作则迟”“分地则速”。同学们想一想,在战国时期,农业生产会是怎样的一个生产状况呢?学生:……(让学生看书讲)师生共同明确:个体生产已经开始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