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湖心亭看雪学习目标1.理解并积累文言词语,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2.通过反复诵读、想像、揣摩关键字词等方法,咬文嚼字地赏奇景、议“痴”人,悟“痴”情,整体把握文章内容。3.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及语言风格,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正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学法指导反复诵读,了解背景常识,利用注释或工具书,借助旧知,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小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体味本文写景的白描手法及语言风格,正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自主学习【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山阴(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代表作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他是明末小品文的代表作家。其作品多回忆往日生活,寄寓着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也流露了不少伤感情绪,写的清丽活泼,细腻生动,极富诗情画意。2.背景资料:《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作者把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文中,看似不着痕迹,实际上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3..湖心亭:位于西湖中,据说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岛,明嘉靖三十一(1552)在山上建成亭阁,取名“湖心亭”。湖心亭四面环水,花柳相映,绿水盈盈环抱,水色山光,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4.白描手法:白描是一种描写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像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特征,以简练朴质、不加渲染的文字,寥寥几笔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5.题目解说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幅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基础积累1.给加点字注音:崇祯()()更定()拏()毳衣()强()饮雾凇沆砀()()()一芥()铺毡()更有此人()喃喃()长堤()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1)人鸟声俱绝()(2)是日()(3)更定()(4)余拏一小舟()(5)拥毳衣炉火()(6)雾凇沆砀()(7)上下一白()(8)焉得更有此人()(9)强饮三大白()(10)莫说相公痴()(1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3.解释多义词:(1)白:上下一白()三大白()(2)余:余住西湖()上下十余里()(3)大:大喜()三大白()(4)是:是日更定()是金陵人()(5)绝:人鸟声俱绝()绝巘多生怪柏()(6)更:时日更定()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更有痴似相公者()(7)一:上下一白()长堤一痕()4.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余挐一小舟。通,5.用原文回答问题:(1)文中写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的句子是:。(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6.翻译句子:(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7.结合文意写诗句:(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痛饮。【合作探究】问题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结构。全文共两段,可分为两部分,请简要概括各部分的大意。第一部分(1——2):第二部分(3——4):问题二:细读课文,品味文章内容。1.作者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怎样的天气环境中去看雪的?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2.湖心夜景给作者总的印象是什么?3.写湖心亭夜景时作者特写的景物是什么?4.作者的“痴”表现在哪里?5.“独往湖心亭”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及舟子的喃喃自语是否矛盾?6.“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这一句是从什么角度写雪的?如何体会句中的“绝”字?7.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8.文章结尾舟子的话有什么含义9.对“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中几个“一”,结合文章内容,怎样理解?10.遇客后“强饮三大白”,为何?11.问姓名答地点是何道理?为何不提及姓名?12.为什么说湖中人比“相公”更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