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新版)语文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学案VIP免费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新版)语文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学案_第1页
1/3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新版)语文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学案_第2页
2/3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新版)语文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学案_第3页
3/3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学习目标】1.在反复朗读中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把握文章内容。2.欣赏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3.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的经历,学习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学习重难点】1.欣赏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2.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的经历,学习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温故互查】1.查找苏轼的相关资料及本文的写作背景。2.解释下列词语。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相与步于中庭:3.结合具体语句,完成下列表格。夜游的时间夜游的原因夜游的对象夜游的地点夜游的内容【设问导读】1.找出文中描写庭院中月色的句子,闭目想象当时庭院中的景象,感受文字绘成的“画面”,用“步于中庭,目光所及,……”这样的句式来描绘月景图,品析文章写景的妙处。(学法指导:调动感官,合理想象。如从动静、明暗、点面、线条等角度,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心中的感觉等感官来描绘文字绘成的“画面”之美。)2.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学习。探究:文章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谈谈你的感受。(学法指导:抓关键词。如:欣然、念、亦、盖、但、闲人……联系背景。如:念无与乐者,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感同身受。关键是要:设身处地,感同身受。由景悟情。如:写月景句)3.本文中作者的情感还是比较复杂的,你能从文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复杂情感的一个词来吗?4.结合写作背景,谈谈如何理解“闲人”。【当堂检测】1.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有何特点?【巩固练习】1.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拓展延伸】尽管千年的时空相隔,使我们无法与苏轼握手相拥,但人性中豁达、乐观等美好的心态却是我们共同的追求!阅读林语堂著《苏东坡传》,深入的了解苏轼,看看名家眼中的东坡,对自己的解读形成有效补充。《记承天寺夜游》答案【温故互查】1.略2.高兴的样子想到作乐一起,共同3.略【设问导读】1.略2.略3.闲人4.①生活清闲。苏轼当时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张怀民也是被贬谪到黄州,挂了一个闲职。他们“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所以清闲。②闲情雅致。并不是所有清闲的人,都会有如此雅兴,没有雅兴的人是想不到安静喜悦地赏月的。可见,这里的闲还是“闲适”的闲、“闲情雅致”的闲。【自学检测】1.庭下入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空明【巩固练习】1.B【拓展延伸】略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新版)语文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学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