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诗词五首【课前寄语】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是古代文学长廊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读诗,不但可以借助诗句领略祖国河山的壮丽,还会让我们情不自禁地陶醉于诗中形象所构成的或含蓄凄美或开阔奔放的意境之中,获得审美的愉悦。下面就让我们再次步入诗的殿堂,去领略中国古代诗歌的迷人风采。【学习目标】1.背诵本课五首古诗词,掌握基本字词。2.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3.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情景导入生成问题牛郎织女的故事,人尽皆知,今天我们学习的第一首诗就是借助这个神话传说,抒发情感的。(板书题目)介绍:《古诗十九首》在内容上,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别相思和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失意郁闷心情;在艺术上,都属于比较成熟的五言诗,情感真挚,语言朴素。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作者与作品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故被誉为“诗史”,著有《杜工部集》。岑参,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辛弃疾,字幼安,南宋爱国词人。中年所居曰稼轩,因此自号“稼轩居士”。辛弃疾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2.了解背景《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的作品,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编的《文选》中。它是一组诗的名字,它不是一时一人所作,大都出于东汉末年,抒发了那个时代离家在外的游子和守候在家的思妇的感伤之情。《渡荆门送别》写作背景:开元十四年(726)秋,26岁的李白,为了实现他的政治理想,辞别家乡(四川),乘船东下荆门,开始了一个新的漫游且兼求仕的时期。这首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就是诗人从四川至两湖途中所见之景,读来自有开阔、雄奇之感。《春望》写作背景:唐肃宗至德元年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职卑微,未被囚禁。次年三月,诗人徘徊于曲江一带,目睹春光里这座残破不堪、繁华消尽的都城不禁感时伤世,写下了《春望》这首五言律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写作背景:岑参曾两度出塞,满怀报国壮志出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判官。天宝十三年,岑参任西安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塞外纷飞的大雪中送别归京的友人,写出了著名的七言歌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西江月》写作背景:由于辛弃疾力主抗金收复失地,跟当政的投降派发生矛盾被罢官。这首《西江月》是他罢官所隐居上饶带湖期间写的。3.字词积累札(zhá)擢(zhuó)一水间(jiàn)蜃(shèn)搔(sāo)簪(zān)4.词语解释(1)皎皎河汉女:明亮。(2)泣涕零如雨:落。(3)相去复几许:多少。(4)脉脉不得语:含情凝视的样子。(5)江入大荒流:广阔无边的原野。(6)山随平野尽:平坦广阔的原野。(7)家书抵万金:值,相当。(8)国破山河在:国都,这里指当时的国都长安。(9)烽火连三月:战火。(10)浑欲不胜簪:禁不住。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朗...